“真是放肆,瓦刺此等僭越之舉,等同於挑戰我大明天威!”

剛一走進文淵閣的大門,沈憶宸就聽到從裡面傳來了楊溥的怒斥。

要知道楊溥也是歷仕四朝,並且生性謹慎低調,處理任何事情都能保持平心靜氣,這點讓很多大臣為之嘆服。

從政幾十年下來,幾乎沒有聽說過他有什麼失態的地方,瓦刺到底做了些什麼,讓楊溥如此生氣?帶著這份疑問,沈憶宸走進文淵閣內室,屋內除了楊溥外,還站著幾名輔助文書的中書舍人。

他們此刻都滿臉驚慌的低頭站在一旁,很明顯這種狀態之下,沒有人敢觸內閣首輔的眉頭。

“下官沈憶宸,拜見楊元輔.”

看見沈憶宸走了進來,楊溥平復了一下自己情緒,正襟危坐道:“沈修撰,本閣部喚你前來,是因陛下命你處理四夷使臣朝貢之事.”

“各方使臣近日已陸續抵達京師會同館,同時向朝廷遞交了國書。

不過朝鮮使臣遞交的國書中,還附帶了一份來自瓦刺‘偽敕’,沈修撰你先看看.”

偽敕?聽到這個名詞,沈憶宸就大概能猜測到,之前在文淵閣門口聽見的僭越指的什麼。

“敕”這種東西是屬於聖旨的三種格式之一,其他兩種分別為“詔”跟“制”。

也就是說這個字屬於帝王的專有名詞,其他人無權使用,一旦用了就屬於僭越。

不過話說回來,瓦刺僭越屬於什麼稀奇事情?他們除了名義上稱臣,接受了封王金印,實則就跟獨立王國沒什麼區別。

一定要說蒙古三大部落中,大明對哪一個部落有點實際宗主權,也就是兀良哈三衛了。

當然,沈憶宸心裡面不以為然,表面上還是裝出一副震驚憤怒的模樣,從楊溥手中接過了朝鮮使臣遞交的“偽敕”。

開啟一看,沈憶宸瞬間就明白為何楊溥會震怒了,瓦刺不僅僅是僭越了“敕書”那麼簡單。

開篇第一句話,就用了一個華夏人都懂的第一人稱代詞——朕!沒錯,瓦刺的這封敕書,是以“大元皇帝”脫脫不花的名義釋出的,而且內容還是令朝鮮向蒙古再度稱臣!當年元朝對中原的統治崩潰後,元順帝逃亡漠北,仍以大元皇帝自居,後世把這段時期稱之為北元。

但是在明成祖朱棣不斷北伐征討下,北元政權實際上去除了“大元”帝號,多以蒙古為國號。

如今“大元皇帝”名號再起,還是令大明的藩國朝鮮歸附,其狼子野心已經昭然若揭。

可以說明朝重臣意識到瓦刺不老實,卻萬萬沒想到對方敢這麼大膽,這等同於把反字給寫在臉上了。

“此事你如何看待?”

楊溥表情嚴肅的詢問一句,沈憶宸是皇帝欽點接待番邦使臣的官員,意味著他的一樣一行,代表著大明威嚴。

瓦刺這般僭越不臣之舉,如果沈憶宸到時候沒有應對的策略,將丟了大明的臉面,同時還會極大的刺激蒙古韃虜的野心。

正統九年才結束征討麓川的戰事,前幾日最後一批遠征將士才押送俘虜赴京。

如今的大明,實在無力用軍事行動遏制瓦刺,得用謀略跟手段!如果沈憶宸承擔不起這個任務,那麼楊溥就會稟明皇帝朱祁鎮,讓他再換一個人接待使臣,這就是召喚沈憶宸到文淵閣的根本原因。

聽到楊溥的詢問,沈憶宸心中不由生出一抹嘲弄。

當初自己在朝會上,就直言進諫瓦刺有不臣之心。

在搞定了諸如哈密等西域小國後,一定會揮師東進,吞併兀良哈三衛,進而染指遼東脅迫朝鮮。

結果卻受到各方譏諷,認為是小題大做,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

現在歷史沒有絲毫的改變,瓦刺部也先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