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消失殆盡,現在大明就是自己的敵人,必須為部落族人而戰!“既然你表明了態度,那我也告訴你一句.”

“只要麓川敢行反叛之事,大明必將兵鋒所指,蕩平不臣之人!”

這就是沈憶宸給孟凡的警告,就如他曾經說過的那樣,絕不允許雲南漢土,分裂成為第二個安南。

說完這句話後,沈憶宸就起身離去,他心中很清楚多說無益,孟凡註定無法忘記這血海深仇。

“麓川不臣,乃大明所迫!”

耳後傳來孟凡不甘的怒吼,沈憶宸沒有再回頭爭辯。

其實某種意義上來說,麓川反覆叛亂跟大明“以夷制夷”的政策,確實有點因果關係。

“以夷制夷”說穿了是透過利用土司之間的矛盾,使其相互衝突,削弱力量,達到各方牽制的一種平衡術。

核心思想就是“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最終目標為削弱到一定程度後,廢除世襲土司制度,改由中央政府委派流官直接進行統治,這就是著名的“改土歸流”。

目前明朝在西南地區設立的“三宣六慰司”,正是基於這個戰略目標打造。

有限度的挑起宣慰司之間紛爭,緩緩分化、削弱他們的力量,始終處於一種可控節奏下。

但問題是“大棋”哪有這麼好下,土司們就甘心當個棋子嗎?一旦節奏把控不好,做不到置身事外的調解,可能兩個土司間就把矛盾都轉移到大明身上。

認為皇帝處置不公,心有怨恨再一同反叛……明英宗調解木邦宣慰司及其下部孟密的矛盾時,就出現過類似事情,雙方都不滿引發動亂。

另外就是這個削弱程度不好掌控,對於大明而言,理想結果自然是雙方打個兩敗俱傷,共同削弱。

但在實際操控中,往往強大的一方宣慰司為所欲為,攻佔甚至是吞併了相鄰宣慰司,反而還愈發壯大起來。

如果中央政權足夠強大,用大軍壓境去抑強扶弱,就能解決這個問題。

要是朝政鬆弛力量不夠,將會演變成養虎為患,明末女真部落的崛起,就屬於玩脫的典型。

建州女真靠著敕書、朝貢和馬市三件法寶,快速壯大吞併了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從而完成統一反滅大明。

歷史還真是迴圈向前的,女真崛起無疑類似現在蒙古的翻版,瓦刺部也是靠著明朝出兵助力,完成了對韃靼部、兀良哈部的統一。

所以在孟凡的眼中,明朝對於蠻夷的輕視跟侮辱,以及不斷挑起土司紛爭還處置不公,才是他們反覆叛亂的根本原因!走出禮部,沈憶宸望著落日的餘暉,心情有些沉重。

看似如日中天的大明,可能誰都料想不到,再過幾年就將西下了。

八月二十二日,安定門街道兩旁已經站滿了維持秩序的兵役,更外圍無數京師百姓正在翹首以盼,期待著見證蠻夷梟首的這一刻!要知道從正統三年黔國公沐晟第一次征討麓川開始,到如今已過去七年,大明耗費了無數財力、物力、軍力,填補在西南麓川這個邊陲之地。

甚至打到了後面天怒人怨,以刑部侍郎何文淵跟翰林學士劉球為代表,反對繼續征討麓川,讓大明軍民得以休養生息。

對於這種觀點,內閣“三楊”也是持綏戢態度,不宜再起刀兵。

但正統朝時期勳戚勢大,以英國公張輔為首的眾多公侯伯,再加上王振跟兵部尚書王驥主戰,文官集團朝議無法抗衡。

最終結果是明英宗同意征討,反戰派主力何文淵因疏議不當被捕入獄,後以疾告歸。

另外一位反戰派主力劉球,下場就更為悲慘,上疏還得罪了王振,詔獄中慘遭肢解而死。

對於大明普通百姓而言,他們如此期待蠻夷梟首,一方面是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