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疆將士們的戰號呼喊,也是感染到了充當禮儀的京師衛所親軍。

他們抬起自己手中的旌旗跟兵器,重重撞擊地面發出沉悶的響聲,高呼著同樣的戰號。

“大明!大明!大明!”

呼喊聲如同雷霆萬鈞,響徹雲霄。

安定門內外觀看受降禮的京師百姓們,也是被這如雷貫耳般的戰號,給衝擊震撼到了。

“這就是我大明天兵的氣勢,何愁南疆不平?”

“小民一直以為狀元公是文弱書生,如今看來他英武之氣不輸武臣!”

“畢竟是成國公的血脈,當有武人風範.”

“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馬上定乾坤,這才是真正遵循六藝的君子!”

只是這一幕放在部寺緋袍重臣眼中,卻分外驚愕!沈憶宸以往在朝堂之上對邊疆戰事大放厥詞,群臣們還能當作是年少輕狂,不懂兵者,兇器也的危害。

如今從沈憶宸的言語舉動看來,這小子是骨子裡面推崇武事,真打算提三尺之劍,立不世之功嗎?前有王驥抱著閹賊王振的大腿,以文官掌武事封爵,現在又來一個沈憶宸準備複製此景?“此子生性好戰,恐非朝廷之幸,百姓之福.”

本來還對沈憶宸比較欣賞的刑部尚書金濂,見到這種場景後臉上浮現出擔憂的神情。

金濂在返還京師擔任刑部尚書之前,官職為都察院僉都御史,參贊寧夏軍務。

在任期間對錢糧等物資,展現出極高的管理天賦,讓寧夏邊糧儲備十分充實,還得到了皇帝的稱讚嘉獎。

後來金濂也因此天賦,被升任為戶部尚書,掌管全國的土地、賦稅。

所以他很清楚七年麓川征戰下來,對於大明物力財力的消耗。

甚至毫不誇張的講,把國庫都給打空了,這才會出現全國各地的苛捐重稅,比如福建、浙江的加徵礦稅。

金濂眼中沈憶宸展現出狂熱好戰的姿態,再加上背後勳戚集團的支援,日後定會走向窮兵黷武的道路。

這種人有朝一日若是能掌控朝政,恐怕會民不聊生!“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

“沈憶宸若是真想效仿靖遠伯王驥,那他青雲之路下將是白骨累累.”

胡濙淡淡的回應了金濂一句,現在他的思維方向與王振不謀而合,都認為沈憶宸如此熱衷武事,就是想以軍功封爵。

魏國公一門兩爵的興盛,天下世家無不羨慕嚮往,只能說成國公與沈憶宸的野心足夠大,想要再打造一個公侯世家!受降禮結束,麓川部族俘虜被送至刑部大牢,入貢使團則前往會同館,等待日後皇帝統一召見番邦使臣。

而眾部寺官員,紛紛回到各自衙門處理掃尾工作,比如刑部就得逐一再審麓川俘虜,以獲取目前蠻夷首領思機法的下落。

至於沈憶宸很平靜的返回東閣,因為他知道今日這場受降禮對於大明而言,並不是什麼戰事結束,僅僅是中場休息而已。

另外一邊內廷司禮監,一名參與受降禮的官員,正匍匐在王振的面前,向他轉述著受降儀式的經過。

聽到沈憶宸威逼麓川使臣交出思機法,王振忍不住點了點頭道:“這小子才能、秉性俱合咱家胃口,卻奈何不能為我所用!”

要知道麓川之役就是王振與勳戚聯合一力主戰,本想獲得點開疆拓土的英名,結果戰事糜爛打到現在都不能算徹底結束。

並且最大的受益者也不是王振,而是封爵的兵部尚書王驥。

相反虧空國庫這口黑鍋,倒是讓王振給背上了。

以他睚眥必報的性格,簡直巴不得把思機法凌遲處死,才能解心頭之恨。

沈憶宸這種不玩虛假仁義,直接了當要賊首認罪的舉動,自然對得上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