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
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
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譯文】
善於行走的,不會留下轍跡;善於言談的,不會出現差錯;善於計數的,用不著竹碼子;善於關閉的,不用門閂卻使人不能開啟;善於捆綁的,不用繩索卻使人不能解開。
因此,聖人總是善於做到人盡其才,所以沒有被遺棄的人;總是善於做到物盡其用,所以沒有被廢棄的物品。這就叫做內藏著的聰明智慧。
所以,善人可以作為惡人的老師,惡人可以作為善人的借鑑。
不尊重自已的老師,不愛惜他的借鑑作用,雖然自以為聰明,其實是大大的糊塗。這就是精深微妙的道理。
【故事】
在一個名叫清平鎮的地方,生活著兩位性格迥異的匠人,一位是老木匠林伯,一位是年輕的鐵匠阿虎。
林伯手藝精湛,在鎮上頗有名氣。他做木工活時,動作嫻熟流暢,彷彿與木材融為一體。經他手打造的傢俱,榫卯結構嚴絲合縫,表面光滑平整,看不到一絲斧鑿的痕跡,真正做到了 “善行無轍跡”。而且,林伯為人和善,與鄰里相處總是輕聲細語,每一句話都恰到好處,既給人溫暖的建議,又不會讓人感到絲毫冒犯,堪稱 “善言無瑕謫”。
有一回,鎮上來了個外鄉的富商,想要定製一套極為精巧複雜的雕破圖風。林伯接下訂單後,沒用任何圖紙,僅憑心中構思,就有條不紊地開始選料、下料。旁人驚訝不已,問他為何不用籌策計算,林伯只是微笑著說:“這木材有它自已的脾性,我順著它的紋理來,心裡有數,善數不用籌策嘛。” 果不其然,沒過多久,一套美輪美奐的雕破圖風就完工了,那精美的雕花、細膩的工藝,讓富商讚不絕口。
年輕的鐵匠阿虎,初來乍到清平鎮,性格魯莽,手藝也不夠嫻熟,打造的農具常常出現瑕疵,因而生意冷清。他看著林伯備受尊崇,心裡既羨慕又有些不服氣。
一天,阿虎在打鐵時,不小心將爐火弄滅了,手忙腳亂之際,還差點燙傷自已。林伯恰好路過,他沒有絲毫嘲笑,立刻上前幫忙。林伯輕輕一撥弄,爐火便重新熊熊燃燒起來,阿虎驚訝地發現,林伯看似隨意的動作,卻精準無比,就像 “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對火候的掌控恰到好處。
林伯看出阿虎的失落,溫和地對他說:“孩子,手藝這東西急不得,得慢慢琢磨。” 從那以後,林伯常常主動找阿虎交流,毫無保留地分享自已多年的經驗,在他眼裡,沒有不可雕琢的 “棄人”,阿虎雖有不足,但只要用心教導,定能成長。
阿虎深受感動,也開始靜下心來,跟著林伯潛心學習。林伯不僅教他手藝,還教他為人處世之道。阿虎逐漸明白,林伯就是那 “善人”,是自已的老師,而自已作為曾經的 “不善人”,也能成為林伯 “善救物” 的見證,那些被他視為廢品的材料,經林伯指點,也能變廢為寶。
隨著時間的推移,阿虎的手藝日益精湛,性格也變得沉穩溫和。他打造的農具既實用又美觀,深受村民們喜愛。他也像林伯一樣,開始主動幫助新來的匠人,將這份 “善” 傳遞下去。
鎮上的人們看到這一切,都對林伯的智慧和胸懷讚歎不已。在林伯的影響下,清平鎮的匠人們互幫互助,大家都深知 “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 的道理,彼此尊重、相互學習,讓清平鎮的手藝傳承愈發興旺,也讓這古老小鎮處處洋溢著溫暖與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