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麗婭·特蕾莎以一種難以想象的勤奮工作著。

對每一個案卷,每一項工作,她都要親自過目,她必須抓緊時間,晚上也要工作。

她樂於全國各地巡視,在鄉下一口氣步行幾個小時,途中僅吃一頓便餐。

她臨產前還到歌劇院接見演員,分娩後幾乎看不到她休養,沒兩天她就去走街穿巷,或伏案工作了。

1740年是奧地利歷史上岌岌可危的一年。

歐洲列強和德意志諸侯視瑪麗婭·特蕾莎軟弱可欺,乘機進行奪取領土的陰謀活動。

奧地利本土也因長年對外戰爭而國庫枯竭、士氣低落。

維也納宮廷出現了一個企圖叛賣女皇,以便讓巴伐利亞選帝侯統治奧地利的集團。

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準備對奧地利發動戰爭。

在普魯士策劃下,法國、巴伐利亞、薩克森、西班牙等國無視《國本詔書》,拒絕承認瑪麗婭·特蕾莎的王位繼承權,並推舉利奧波德一世的孫子、約瑟夫一世的女婿、巴伐利亞選帝侯卡爾·阿爾布雷希特(即神聖羅馬帝國的查理七世)為哈布斯堡王朝王位的繼承人。

年輕而無經驗的瑪麗婭·特蕾莎處於孤立無援的境地。

1740年12月,腓特烈二世不宣而戰,派兵侵入奧地利富庶省份西里西亞。

法國乘機聯合普魯士以及巴伐利亞、薩克森、西班牙、撒丁等國結成反奧聯盟,發動了瓜分奧地利戰爭。

1741年4月初,奧地利軍與普魯士軍在莫爾維茨會戰,結果普魯士獲勝。

7月,法國、巴伐利亞軍隊開進波希米亞,卡爾·阿爾布雷希特被選為波希米亞國王(通常由奧地利大公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兼任的頭銜)。

1742年2月,卡爾·阿爾布雷希特被德意志諸侯選舉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稱查理七世。

此時,布拉格也被德意志各邦和法軍佔領。

當國家危在旦夕之際,瑪麗婭·特蕾莎開始發揮出她非凡的才幹,逐漸成為一個傑出的統治者。

年僅23歲的她莊嚴宣佈:"雖然我是一個可憐的女皇,但是有一顆男人的心!"表達了她捍衛王位和帝國統一的決心。

瑪麗婭·特蕾莎隨即採取緊急措施,安排丈夫弗朗茨·斯特凡共掌朝政,留用政治家巴爾騰斯泰因和施塔爾海姆伯格為大臣,彌補其臨朝治國經驗之不足。

同時,極力緩和內部矛盾。

如維也納宮廷的巴伐利亞集團曾利用首都近郊森林中的野獸危害農民莊稼一事,挑起了騷動,提出"讓巴伐利亞統治"的口號。

瑪麗婭·特蕾莎沒有對騷動者進行鎮壓,而是派兵消滅了森林中的野獸,使不滿的農民平靜下來,巴伐利亞集團的陰謀宣告破產。

在對待帝國境內多民族問題上,她透過談判,使其它民族獲得一定程度的自決權。

例如,在對匈牙利問題上,同意調換總督(匈牙利副王)職位時,應徵得匈牙利方面同意;在商談匈牙利內政、外交事務時,只邀請匈牙利人參加;有關匈牙利境內的職務和稱號僅授予當地居民;對過去擁護巴伐利亞選帝侯的貴族,她也不予追究。

透過上述政策,瑪麗婭·特蕾莎從內部得到了支援。

在1740年9月11日帝國波雷斯堡會議上,匈牙利貴族宣稱將為瑪麗婭·特蕾莎而戰,並提供一支有5萬人的精銳部隊。

1741年被巴伐利亞和法國佔領的波希米亞,後來也宣佈提供軍事援助。

國內對"女皇執政不信任"的氣氛便煙消雲散。

瑪麗婭·特蕾莎很快控制了國內局勢。

在對外政策方面,奧地利與俄國、英國聯盟,並從英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