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取到30萬鎊貸款,在財政極端匱乏情況下,暫時應付了戰爭急需。

在1742年6月,她透過簽訂《佈雷斯堡和約》,暫時承認普魯士對西里西亞的軍事佔領,使普魯士退出反奧地利的聯合陣線,暫時保持中立。

瑪麗婭·特蕾莎利用匈牙利和世襲領地提供的軍隊,扭轉了戰局。

局面終於逐漸扭轉,1742年從匈牙利開來的軍隊開始在西線轉入反攻。

法國、巴伐利亞軍隊被趕出奧地利境內。

1743年6月9日,克芬許勒元帥指揮的奧軍攻佔慕尼黑,巴伐利亞殘部投降。

隔斷在波希米亞的法軍倉惶逃離,查理七世成了一名沒有土地、沒有軍隊、也沒有錢的君主。

由於形勢逆轉而深感恐懼的腓特烈二世,撕毀了保持中立的條約,於1744年8月率8萬軍隊再次向奧地利撲來。

1745年1月,查理七世去世。

這一變故使危機頓時煙消雲散,通向和平的道路開啟。

瑪麗婭·特蕾莎迫使查理七世的兒子馬克西米利安簽定《福欣和約》,放棄對哈布斯堡王朝的王位要求,換回領地巴伐利亞。

1745年10月4日,德意志多數選侯承認瑪麗婭·特蕾莎王位繼承權,選舉她的丈夫弗朗茨·斯特凡為"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稱弗朗茨一世。

12月25日,腓特烈二世也宣佈承認弗朗茨·斯特凡的皇位。

此後,奧地利相繼與各國議和。

1745年《德累斯頓和約》以及和1748年10月《亞琛和約》的簽訂,標誌著持續8年之久的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的結束。

瑪麗婭·特蕾莎雖然失去了西里西亞,但卻成功地維持了查理六世時代的大部分領土,確保了哈布斯堡王室連任神聖羅馬帝國300多年的皇位。

奧地利雖然度過了困境,但是連續進行的兩次戰爭,暴露了哈布斯堡王朝統治階級內部腐敗無能,財政組織混亂不堪,軍隊機構極不統一的弊端。

這些均是戰爭中失利的因素。

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君主制統治,瑪麗婭·特蕾莎立即著手進行改革,加強奧地利國力。

1753年,瑪麗婭·特蕾莎任命考尼茨-裡特貝格伯爵為帝國首相,在外交事務上開始發揮作用。

經過幾年耐心、艱鉅的努力,終於在1756年促成了法、奧和俄、奧聯盟的建立,完成了對普魯士的包圍。

一年之後,他又將法、奧聯盟變成正式軍事同盟,說服法國參加對普魯士戰爭,以阻止普魯士變為第二個德意志強國。

與此同時,他利用俄國沙皇伊麗莎白·彼得羅芙娜對腓特烈二世擴張領土的厭惡,把俄國拉到奧地利一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