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4年8月29日,由英、法海軍組成的國際特遣艦隊抵達堪察加半島,穆拉維約夫下令俄國海軍全部撤入海港,英、法海軍見俄國海軍避而不戰,決定轉而強攻俄海軍基地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軍港。
8月30日,英、法戰艦向該軍港發動了猛烈的炮擊,炸燬俄軍許多防禦大炮。
但俄軍徹夜修復,很快便重新佈置好防禦。
英、法海軍正一籌莫展,突然來了三名自稱是從一艘捕鯨船上逃出來的美國人。
幾位美國人告訴英軍指揮官說,進攻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軍港從陸上比從海上要容易得多,並主動透露給他們最近的行軍路線。
英、法聯軍立即派出一支700人的陸戰隊登陸,準備突襲俄海軍基地。
但那幾位"美國人"把他們引入了俄軍設下的伏擊圈。
當他們撤回船上時,已經傷亡過半。
英、法海軍的海、陸兩次進攻都沒能奏效,只好退回北美的溫哥華和舊金山整頓待命。
1855年4月,一支更為強大的英、法艦隊抵達堪察加半島。
他們還沒來得及部署時,俄軍艦隊已趁著大霧,躲過英、法艦隊,悄悄地撤退了。
英法艦隊開始猛烈炮擊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很長時間之後,他們才發現攻擊的只是一個空港。
英法聯合軍開進港口後,毀壞了一些建築設施,又退回到了船上。
在以後的幾個月裡,英、法艦隊毫無目標地尋找俄國艦隊。
直到戰爭結束。
1858年5月28日,穆拉維約夫趁中國清朝政府陷入太平天國運動和第二次鴉片戰爭而無暇北顧之機,成功迫使黑龍江將軍奕山同其簽訂了《璦琿條約》。
該條約不但將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的60萬平方公里土地完全割讓與沙皇俄國,還將烏蘇里江以東,包括庫頁島在內的黑龍江下游以南40萬平方公里土地劃為中俄共管區域。
《璦琿條約》的簽訂,使俄羅斯開啟了通往太平洋的通道。
為表彰穆拉維約夫的功績,亞歷山大二世封其為"阿穆爾斯基伯爵"(即黑龍江伯爵)。
但是沙俄外交部仍然認為荒蕪的黑龍江流域是難以防禦的包袱。
為了儘快開發新獲得的大片土地,穆拉維約夫解放了大批在尼布楚服役的礦工,派軍隊保護他們去開墾黑龍江兩岸的土地。
用這種辦法,穆拉維約夫很快就在這些新移民中召集了一支12000人的騎兵部隊,並解決了當地的防禦問題。
1861年,穆拉維約夫從東西伯利亞總督一職退休。
1868年,他移居巴黎,從此居住在那裡,直到1881年11月18日病逝。
1891年,在哈巴羅夫斯克市郊黑龍江邊為穆拉維約夫建造了紀念銅像。
1929年,該銅像被推倒,代之以列寧像。
1992年,穆拉維約夫的遺骸從巴黎遷葬至海參崴市中心,次年,哈巴羅夫斯克重新在原址樹立起穆拉維約夫的銅像。
2006年,穆拉維約夫銅像被俄羅斯中央銀行用作5000盧布紙幣的圖案。
克里米亞戰爭,在俄羅斯又稱為東方戰爭(俄語:Вoctoчharвonha),是1853年至1856年間在歐洲爆發的一場戰爭,是俄羅斯與英國、法國為爭奪小亞細亞地區權利而開戰,戰場在黑海沿岸的克里米亞半島。
是拿破崙戰爭以後規模最大的一次國際戰爭,奧斯曼帝國、大英帝國、法蘭西帝國、撒丁王國先後向俄羅斯帝國宣戰。
一開始它被稱為"第九次俄土戰爭",但因為其最長和最重要的戰役在克里米亞半島上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