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從同興到家短短的半小時裡,胡殊同想了許多。
電話裡洪教授所透露出來的讓人難以平息,龐老在臨走之前和很多老夥計打過招呼,當有一天,同興力主企業學院的時候,期望能得到各位的幫襯。
洪教授一直把這件事記掛於心,他擔心胡殊同突然打來電話讓人措手不及,於是早早便私下裡行動起來,起碼要儲備一支像樣的師資隊伍才是。
怎奈他這一等就是兩年多,更像是胡殊同把這事忘在一邊了,所以那一接電話便氣哄哄的也就不足為怪了。
龐老留下的這頁紙是獨立於整個大方案的,胡殊同最早看到的時候已經心有猜測,只是那個時候忙得沒著沒落,事情也就暫時掩在那裡了。
這一刻胡殊同在想,他從前沒有時間、現在沒有時間,以後也不會有時間,這件事年年放著,或許十年八年後還是鎖在小小的抽屜裡。
好在是同興現在有了更多可以依靠的得力人,不如把配送的大板塊全部交給楊成海去跑,同興內外的運營交給蘇幕和柳知英。
只要做企業學院,胡殊同要面臨的,又是一大段同興之外的奔忙時日。
企業辦學不是什麼新鮮模式,截止去年底,國內企業大學的數量已經突破400所,如果算上民間成立的企業大學,這個數字將會破千。
這些企業大學涵蓋金融通訊、家電製造、汽車能源等等,甚至廚電餐飲、網路遊戲、日用品也有自己的企業大學。
高等教育體系和企業大學的差別很大,我們都知道“學業”與“技業”往往存在脫節,因為企業的需求很有針對性,而畢業生往往過於“平衡”。
很多企業的hr看畢業生都像一張白紙,想來也是這個緣故。
這就使得很多企業著手自主創辦學校,專門培養企業所需人才,一些國外在中國開辦的企業學院,有的已經走過15個年頭,取得了頗為不俗的成績。
超大規模的企業往往走內向型,自產自銷補給人才空擋,也有一些走內向型的學院,做全行業人才鏈,後者往往能得到政策上的扶持。
放在冷鏈行業,企業學院定會有著深深的“行業學院”烙印,外向型面對全供應鏈的企業學院,是胡殊同不需任何猶疑的考量。
車開得極慢,當真正走進這個思維,開始嘗試去解決問題的時候,胡殊同又回到了那種心念交織、多源匯水的思考模式。
龐老身邊那些老前輩們的鼎力支援,就是自己莫大的底力,還可以嘗試與明江大學、青寧大學、隆山大學達成師資調配,甚至為他們成立培養、實訓基地,實現互取所需。
此外,製冷學會、青巖製冷與同興研發中心這些又將成為一大補給,可以開發更具針對性的課程。
況且這上上下下,胡殊同是通暢之人,企業學院究竟要學什麼,從管理到技術,他的內心有一本經。
冷鏈所面對的,是幾百萬的人才缺口,它不像其他專業有底子有傳承、有足夠的前瞻還能與時俱進,這裡先天發育便不好,還突然遇見了光熱年代。
十年前行業人才匱乏,十年後只會加一個更字,因為這個行業在很多人們看不見的地方瘋狂生長,需求呈指數級飆升。
或許是自己的學歷出身,胡殊同早早就意識到,同興要走的是更宏觀的冷鏈,這條路如果僅僅是供與銷,會讓一個人輕鬆百倍吧。
不得不說,同興學院如果成為現實,這條人才建設之路,至此才算真的走到了大局面。
這些年胡殊同沒少去各大院校做講座,同興也為實習生開闢了專門的培養通道,包括每個季度與行業共同倡議的獎學金,但這些在企業大學面前,效用不在一個層級。
企業大學是一個教育實體,系統性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