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千多年前,亞歐大陸上的人們探索出多條連線亞歐非幾大文明的貿易之路、文化之路,或駝鈴車馬、或寶船揚帆,商賈絡繹、互利共贏,被後人統稱為“絲綢之路”。

不過,隨著世界格局的變遷與經貿往來不斷衍化的路徑與形式,時至今時,絲綢之路的物質概念不再突出。

但絲路精神一直薪火相傳,它是千年時空裡東西方合作交流最煌然的象徵,是繁榮發展久經檢驗的紐帶。

“一帶一路”的倡議,是中國帶動世界,開啟合作的新視野新局面,依靠自身強大的市場底力,泛起全球經濟的新活力。

即便一個外行人,“新絲綢之路”,從名字上也能看出它對物流的推動,像胡殊同這樣的圈內人,更能品出不一樣的內涵。

這項國家的頂層建設已然發軔,將使物流行業的“走進來與走出去”,攜強勁之力攀到世界層面。

而甘州,自古以來就是陸上絲綢之路的黃金段,有關絲綢之路的很多文化符號,都是由此衍生。

不得不說,這個武關產業園把胡殊同拖得疲態累累,它的磨人之處在於看不到進展,過往諸多提案從未給人這樣一種石沉大海的感覺。

但這一夜,胡殊同千般思量,當下的、遙遠的,原本毫無關聯的、倏然電光火石的,把人的精神再度激得高昂,直至四更才入眠。

天亮之後,他火力全開。

當真正走進做產業的節奏後,胡殊同發現他並不需要依賴太多的國內案例。

盤湖漁港就可以看做一個超級規模的產業園,那裡除了儲運加工,還有魚文化中心、魚文化地標建築,亦有水產品科研與檢測中心。

這些不僅是他親自參與,還有操刀之處,在行家眼裡,類總是相通。

盤湖漁港的理念放在武關產業園上,卻也能突出八個字,文化興農、科技興農。

文化做品牌、科技做示範,胡殊同緊握這裡策馬揚鞭。

他的投入程度,連柳知英這樣的工作狂人也深為側目,他關上陽臺的玻璃門,電腦、材料擺在兩張桌子上,風起時紙飛紙落,不緊要的看也不看一眼。

這片還算開闊的小地方,讓他找到幾分當年家中小院的感覺。

胡殊同是個最忌諱泛談的人,沒有內涵來做充實絕不會提什麼理念口號。

此時,技術成為了他的武器,圍繞著這個產業園如何進行技術運用,是同興的優勢,想必也是更能讓武關市眼前一亮的東西。

果蔬雙溫保鮮系統、農產品無損檢測、產地溯源與品種鑑別標籤技術等等,胡殊同針對產業園的運用做逐項分析。

在很多地方,他竟回到了最老派的作風,用鉛筆畫技術圖,掃描之後加入方案中,能簡則簡,不讓對方問那麼多為什麼。

而更讓柳知英詫異的是,在產業加入之後,胡殊同將全案都推倒了。

這個新方案中,產業部分佔據了近有八成多的篇幅,從前大書特書的農市渠道優勢、各類產品優勢,此時進行了可稱極致的壓縮,僅放在最後的一小部分。

胡殊同曾說過向對方展示全景式農業產業鏈,如此一來豈不顯得過於一方輕一方重?不過不久之後,柳知英便察覺到另一種邏輯,我們所認為面面俱到的全景式,未必是對方渴求的全貌。

胡殊同這種提案界的老油條,深知專業和技術是沒有情感的,透過這些靠近對方的心理,才最有可能脫穎而出。

通俗點說,站在武關市的角度,自家的產品更值錢、牌子更惹眼更重要,逢年過節親朋走動,武關蘋果有排面更重要。

至於流通方面,能坐在我們眼前的,哪個不是大行家?

況且接下來的已經是第三輪,同興的路有多通、反向的市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