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數次失敗向他發出警示。

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順,現如今65歲的巴巴羅薩,突兀間意識到凡俗的追求,他已經到極致了。

野心漸漸的從這樣一位老者心中被抽去,轉而化為虔誠的信仰注入他的心中,這位帝王意圖尋求死後的安寧。

也就在這時,一封從提爾寄來的信函到達巴巴羅薩手中,由巴利安所寫,信中詳述了加利利海西之戰的經過,還有耶路撒冷守衛戰的結局。

聖地陷落,王國岌岌可危!徘徊在黎凡特的基督徒們淚流滿面,遙望西方,祈求基督教世界最強大的帝王能夠施以援手。

那一刻,巴巴羅薩仿若受到神啟,宛如一道閃電劃破夜空、春雨滋潤大地,他突然意識到自己還有一項未完成的聖使命等待他去完成。

他深信,此次遠征將為他推開通向天國的大門,迎接主的恩寵與慈愛。

在美因茨會議上,巴巴羅薩向在場的眾多封臣宣佈,自己將肩負十字軍的十字架,並莊嚴宣告“神聖羅馬帝國”即將對“異教徒”發動一場“神聖的全面遠征”。

總之,歐洲最強大的帝國動員了,一萬五千名精銳士兵集結完畢,其中騎士的數量更是多達四千。

鑑於巴巴羅薩曾在1175年與薩拉丁締結友好協議,他派迪茨伯爵亨利二世向薩拉丁發出最後通牒,正式宣告協議作廢。

當使者從聖地歸來時,還帶回了一個令人振奮的訊息。

“塞普勒斯,公然宣佈支援第三次十字軍?並且強調願意為過往的十字軍準備補給,以及提供修整的軍營?”

“這、這怎麼可能?”

雖然說第一次十字軍東征,是由於東帝國的巴西琉斯主動向教宗求援,但就歷次十字軍的效果而言。

兩個字:晦氣。東正教在這個過程中,可謂是純純的大冤種。

這回,塞普勒斯教會,居然主動跳出來站臺十字軍,可以說是向天主教世界,釋放了濃厚的善意。

而且從地圖就可知道,塞普勒斯在東地中海多麼重要,對於聖地局勢又如何關鍵。

作為東地中海最大的島嶼,有著十幾萬人口的塞普勒斯島,可以輕鬆供養兩三萬的大軍停留。

作為一條永不沉沒的鉅艦,塞普勒斯也能讓乘船路過的朝聖者與十字軍,提供長時間的休整,從而為後續的聖地征戰做足準備。

可以說,塞普勒斯的這一下表態,頓時就讓天主教世界中真正的有識之士,對這次十字軍東征充滿了信心。

巴巴羅薩下意識地畫了一個十字,低頭祈禱。當祈禱結束,他心中頓時明晰:這是一次在主的注視下展開的“真正的”十字軍東征。

若非主做出了指示,親自幹涉了世間,又怎麼會有塞普勒斯的改變呢?!有關蓋里斯的名字,也出現在歐洲,只不過有關蓋里斯的訊息,被塞普勒斯刻意遮掩了一部分。

蓋里斯成了塞普勒斯教會認定的聖人,是來自耶路撒冷的聖者,是他促成了塞普勒斯的悔改。

這必然是因為主不忍目睹聖地淪喪,才幹涉了人間啊!不然怎麼平白就多了個聖人出來呢!聖人和聖子的區別還是很大的。

在基督教中,聖人是被認為擁有非凡的信仰、美德和靈性生活的人。

聖人被視為具有特殊恩典和道德榜樣,能夠引導和激勵信徒的生活,象徵著基督教價值觀的崇高體現。

在基督教的傳統中,特別是在天主教、東正教和聖公會中,聖人還被認為可以在信徒與上帝之間代為轉達祈禱請求,具備上帝部分權能的恩澤。

因此,天主教、東正教的聖子只有一個,但施行“奇蹟”的聖人卻有著許多。

“祂就在那裡,俯視芸芸眾生,祂向我等賜予試煉,而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