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的死,讓魏延感到十分惋惜,惋惜一個英雄還未施展心中的抱負就溘然長逝,又讓歷史上留下一抹遺憾,叫人可悲可嘆啊。

但也就那麼一丟丟的惋惜,他和周瑜又不熟,連面都沒見過,只聽過他的名聲罷了,所以,也就感嘆幾句,然後該幹嘛幹嘛。

正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在復興漢室之路上,作為敵人,還是早死了一點好,只是苦了小喬,年紀輕輕就守寡,可惜啊。

九月

隨著百姓對新型收割技巧的熟練掌握,秋收速度越發的快,在九月初,就完成了兩萬畝水稻的收割工作,至此,持續兩月有餘的秋收工作,正式結束。

經過馬謖的統計,一萬多畝的小麥,一共收穫七萬石粟米,平均畝產近七石,是北方平均畝產的兩倍多,甚至還出現過畝產九石的土地。

為此,魏延特意拜訪過這戶人家,求取耕種經驗,還為他們了頒發獎勵,一棟位於鎮公所不遠的二層磚石小樓。

要知道,雖然革新鎮建立一年有餘,但要為屯田、春耕、秋收讓路,所以用磚石搭建的房屋仍舊不多,大多數還是以茅草、木質、泥土為結構的房屋為主。

而相比於小麥,水稻的增產量則更加誇張,在採用新法之前,南方水稻畝產普遍在二石多,連三石都沒有。

而使用新法後,一共兩萬多畝的水田,共產谷十四萬石,平均畝產和小麥差不多近七石,但畝產卻是以前的三倍有餘。

合計算下來,本次秋收共產糧二十一萬石,成果一出,讓治地的百姓歡心鼓舞,對未來的生活有了盼頭。

當魏延看到這樣的成果,差點沒哭出聲來,他容易嘛,從穿越至今兩年有餘,為了讓這幾千流民活下去,並活得有尊嚴。

他嘔心瀝血,常常工作到夜半時分,一刻都不敢放鬆,甚至現在都還是單身,在整個長沙,以他目前的地位,還是蠍子粑粑,獨一份呢,再看看和他同年的馬良,孩子都能叫爸爸了。

將秋收成果整理成冊,魏延打算跑一趟公安,親自將捷報告訴劉備,讓他知道,自己並沒有辜負他的期望,但離開前,還是得先安排一番。

首先,將畝產大於八石的小麥和水稻,集中在一起,用作來年耕種的種子,嚴禁任何人使用。

不是魏延貪心,對於這樣的產量,其實他並不滿意,精耕細作加上農家肥,雙管齊下,綜合產量才提升兩倍餘,甚至沒有一塊地的產量在十石以上。

經過仔細研究,最後魏延將原因歸咎於種子上,畢竟糧食是否能高產,種子還是挺重要的。

然後就是欠債還錢,從開始建立革新鎮到秋收前,魏延分別從長沙府庫、世家大族處,借的東西一點都不少,摺合糧秣有五萬多石。

這也是看魏延為人率直,待人和善,又得韓玄青睞,世家大族們為結個善緣,才將糧秣借給他,當然,世家可不是什麼慈善家,該有的利息一點都不能少,而且還很高。

現在一次性還了六萬多石,不但解了憂慮已久的問題,連帶著魏延的名聲也傳來。

漸漸的,在荊南四地,乃至豫章、廬陵二地的百姓都聽說,在長沙臨湘城,有個叫魏延的屯田中郎將,此人重信重義,為人和善,愛民如子,屯田能力突出,僅屯田一年,就能產糧十幾萬石,讓其餘地方的百姓羨慕不已。

而作為主角的魏延,可沒時間管外界怎樣議論他,在收割完水稻後,他就組織起軍民,拿起曲轅犁將稍稍板結的土地,先簡單的翻鬆一遍。

然後同夏天開墾的土地,合計一萬五千畝,開始重複春耕時播種小麥的步驟,僅十餘天,冬小麥就播種完成。

待播種完成後,魏延也沒讓他們歇著,今年夏天的內澇,讓所有人都記憶猶新,紛紛拿起工具,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