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瀛無可爭議的實質統治者,天武天皇正式改“大王”為“天皇”,同時改革東瀛制度,根據中原唐朝的政治和經濟體制實行“大化改新”,先後派遣十幾次規模巨大的遣唐使到當時的大唐首都長安學習,至此,東瀛才完成了由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的過渡,而“大化革新”也和近代將東瀛從封建社會推向資本主義社會的“明治維新”並稱為東瀛歷史上的兩次重要變革。

“大化改新”後,東瀛差不多是照搬了當時唐朝的政治體系,仿造長安建造奈良城不說,很多官職連名稱都沒換就這麼被東瀛用著,神還原,考慮到當時也沒有版權這個說法,東瀛的這種行為也沒什麼好說的,說不定唐朝知道了還會會心一笑。

當時的東瀛全面學習唐朝,基本可以算作一個“小唐朝”,但唯獨有一樣非常致命的東西,東瀛卻沒有向唐朝學習,那就是“科舉”制度。

這主要是因為東瀛自然災害頻發,在這樣的自然環境威脅下,東瀛人民對於穩定有著極端的嚮往。

對於穩定的極端追求使得東瀛極端認可穩固甚至是僵化的社會等級制度,任何天災人禍帶來的不穩定,都比不上社會等級制度崩壞帶來的不穩定。

中原傳來的社會等級思想被東瀛視作維持社會穩定的鐵律,所以也就不允許“科舉”這種給底層人民用以上升的渠道存在,說白了就是東瀛的統治階級為了穩固自己的地位,故意沒有學習“科舉”,反正東瀛統治階級對自己的手底下人民的尿性非常清楚,借他們十個膽子也不敢造反,所以“科舉”在東瀛不僅沒有維穩的作用,反而是一個重大的不穩定因素。

而要說古代東瀛的人民多恭順,古代中原大部分時期,農民的農業稅普遍不超過百分之十,而在古代東瀛,農民的農業稅普遍在百分之六十以上,相當於中原沒有土地的佃農的收入。

中原歷朝歷代的改朝換代其根本原因就是在於土地兼併造成大量佃農,於是全國各地烽煙四起、造反頻發,簡單點說是農業稅上了百分之六十,老子就敢造反!

而在古代東瀛,百分之六十的農業稅已經是貴族老爺開恩,很多時候農業稅的比例還在百分之六十以上,極端情況下,百分之九十的農業稅,大名們也是敢收的,但就這樣,古代東瀛也從來沒有改朝換代過,古代東瀛人民的恭順可想而知。

實際上現在也差不多,社畜在失業的情況下寧可自殺,卻也不敢向剝削自己的資本家發動捨身一擊,這麼一想,現代東瀛的人民和古代東瀛的人民也沒有本質上的區別。

以上種種究其原因,還是在於東瀛根深蒂固的社會階級制度,這是東瀛體制維持社會穩定的基石,為了強化社會階級制度,東瀛社會自上而下就在普及一種思想,那就人和人是不一樣的,上層人和下層人從本質上就有所不同。

若是當時的東瀛真就引進“科舉”制度,讓那些苦哈哈的泥腿子也走入朝堂,晉升上流社會,這豈不是在告訴其他泥腿子,他們實際上和那些貴族老爺沒什麼本質區別?

都是一樣的人,那他們還會願意無條件任由那些掌權的貴族老爺剝削奴役麼?會願意麼?

在中原,“科舉”制度被視作底層人民的晉升渠道而成為維持社會穩定的一環,歷朝歷代,當“科舉”完全被上層階級壟斷進而失去作為底層人民晉升渠道的作用時,一般都是一個朝代造反頻發的時候,而造反的首領又或者首領身邊的幕僚往往就是那些科考不順的落地秀才之流。

“科舉”的本意就是將這些隱藏在人民中的不穩定因素找出來然後收為己用,一方面增強統治階級的實力,另一方面削弱低層人民的凝聚力,可謂一舉兩得。

而當“科舉”不再公正,通往上層社會的渠道被堵死時,那些膽大包天而且有謀略的讀書人可是真敢造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