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4 背叛下場 (二合一) (第1/4頁)
我成了大佬的掌心寵全文免費閱讀 無限迴圈 加書籤 章節報錯
文淵閣大堂內,沈憶宸坐在首位望著屋內數位閣臣,從“首秉國鈞”在制度上面確定首輔權威之後,內閣就愈發等級森嚴起來,相信很快就會演變出次輔、群輔論資排輩。
“諸位中堂,想必已經知道我召開內閣會議的原因,蒙古韃虜那邊出現了內戰,阿剌知院聯合也先胞弟伯顏帖木兒,以及喀喇沁部的孛來,藉助建州女真三衛歸順的時機叛亂.”
“據邊關夜不收傳來的情報,這場叛亂規模很大韃虜死傷慘重,甚至也先都存在喪命的可能性.”
“常言道此消彼長,蒙古汗國的內戰給了我大明介入的機會,這次邀約諸位中堂前來議事,就是商討是否提前揮師北伐!”
說到最後幾個字的時候,沈憶宸明顯加重了語氣,有著一股抑制不住的激動情緒。
揮師北伐是沈憶宸一直以來的夢想,大丈夫掌權天下沒有誰不想重現漢唐榮光,做到封狼居胥、禪於姑衍、飲馬瀚海!
奈何北伐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單單大明開國的明太祖、明太宗兩代帝王,就足足組織了多達十八次北伐,其中還有許多次是親征!
乃至於到了正統朝時期,明英宗朱祁鎮終其一生的期望,也是如同歷代先帝那樣揮師北伐,達成光昭祖宗四聖之業的成就。
結果土木堡一戰翻車,被扣上一頂“明堡宗”的頭銜狠狠釘在了歷史恥辱柱上面。
還導致了大明繼任的歷代皇帝投鼠忌器,不敢再輕易妄言北伐!
揮師北伐需要動用的資源太多,塞外孤軍作戰的風險太高,並且按照歷史經驗大機率勞民傷財後還沒有任何收益,主導著會遭受到各方指責攻訐。
貴為大明天子,都選擇了綏靖退縮,沈憶宸一個區區臣子,有何資本隨意開啟北伐?
正是因為明白這個道理,沈憶宸入仕之後無論是總督遼東,還是鎮守漠南蒙古,事實上都是在做著各種佈局準備工作,就等待著一個可以確保萬無一失的北伐機會。
現在蒙古汗國內戰,讓他看到了這個時機,沈憶宸不願意錯過!
面對沈憶宸的詢問,在場數位內閣大臣均是臉上流露出沉思神情,沒有第一時間回答。
客觀來說滿朝文武大臣,哪怕就是最為迂腐的理學家,他們也沒到無腦反對北伐的地步。
畢竟人人皆知文治武功不能分割,“驅逐韃虜”是大明立國的口號,但隨著一次次的失敗跟國力衰退,現實讓很多大臣們清晰認識到北伐蒙古的難度,幾乎成為了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相比較文官集團的保守,內閣在沈憶宸風格的影響跟薰陶下,他們更不會立場卻決定腦袋,相反會用務實的思維去看待問題。
沉思許久高穀才開口道:“沈宮保,韃虜陷入內亂確實是一個征伐的好時機,不過現在情報非常簡陋,無法得知具體情況跟傷亡如何.”
“另外現在還處於嚴寒期,整個草原都是被大雪覆蓋,就算春天融雪依舊會有一段很長時間的泥濘期阻礙行軍。
除非是酋首也先出現意外,否則他們必然會度過這次危機,我們出兵來不及的.”
高穀是目前內閣唯一一位正統朝時期的閣臣,資歷什麼的還遠在沈憶宸之上,他來開這個反對的頭是最為合適的人選。
並且高穀這番話語稱得上有理有據,常言道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北伐單單物資跟兵馬準備期沒有個半年時間,到時候很容易出現後勤短缺的情況。
英宗皇帝親征,就輸在三五日時間裡面就帶著二十萬大軍出征,完全沒有考慮後勤的問題,直至被圍困在土木堡連最基本的飲水都無法保證,以至於全軍覆沒。
前車之鑑擺在那裡,加之自然條件的不利因素,等一切準備妥當可能是數月乃至於半年之後,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