梟雄,很多時候能配得上這個稱號,就在於他們劣勢局面下的應對能力。

順風局誰不會打,只有逆風局才能展現一個人的真正實力!

天聖汗也先知道自己中了埋伏,前來參加“九白”大禮的根本不是什麼建州女真三衛,相反是阿剌知院的巴圖特部,以及孛來的喀喇沁部兩支伏兵。

不過這又如何?

只要自己瓦剌綽羅斯部的族人還在,只要效忠於自己的怯薛軍還在,便能碾碎草原上一切敵人,就如同當年一步步擊敗韃靼部獲取汗位那樣!

“怯薛軍的兒郎們,你們是本汗最忠誠的勇士,該如何處置大元的叛賊?”

面對近在咫尺的叛軍,也先朝著瓦剌部族親衛喊了一句。

這批兵馬跟隨他南征北戰,從最初僅是三分草原的蒙古部落,西征哈密,南戰明國,東伐韃靼,硬生生統一諸部建立了天元汗國。

現在又到了倚仗他們的時刻,歷史將會再度重演!

“殺!”

上萬怯薛軍兵馬,用最為簡短的方式回應了也先的詢問,然後沒有絲毫的猶豫,就策馬朝著另外兩支蒙古部落對沖了過去。

自古騎兵作戰,講究的就是一個狹路相逢勇者勝,誰能把戰馬提速更快,誰能用馬刀劈開敵人的戰線,誰就能在一輪輪騎兵對沖中活到最後。

不管對方有多少人,是不是佔據著絕對數量優勢,怯薛軍心中的信念只有一個,那便是殺光眼前的叛軍!

不得不說瓦剌綽羅斯部能統治草原,並且做到非黃金家族血脈稱汗,確實是有著足夠的勇武底蘊。

除了直屬於大汗的怯薛軍迎戰,也先長子博羅納哈勒以及次子蒙古太師阿失帖木兒,幾乎是在同一時間,率領著所屬杜爾伯特部跟準噶爾部,揮舞著馬刀奮勇衝鋒。

他們兩個人都很清楚叛亂的原因,那就是阿剌知院誓要奪取蒙古太師之位。

當初也先把這個職位給了次子阿失帖木兒,引發了蒙古內部諸多不滿跟猜忌。

一個毛頭小子寸功未立,憑什麼能躍居立下汗馬功勞的阿剌知院之上?

別說是蒙古諸部,就連長子博羅納哈勒同樣不滿,他覺得無論是功績還是按照漢人王朝立嫡立長的傳統,蒙古太師的位置都應該屬於自己!

想要掃除這種猜忌跟偏見,那麼就得拿出實打實的戰功證明自己。

博羅納哈勒跟阿失帖木兒,都準備當著蒙古諸部首領貴族在場的時機,來證明自己的勇武跟能力,自然不甘示弱。

相比較也先兩個兒子爭相恐後,曾經瓦剌部的二把手,掌控著右翼阿蘇特部的伯顏帖木兒,卻罕見的沒有主動出擊,依舊跟隨在也先的身後,臉上表情流露著一種掙扎!

要知道瓦剌內部三分天下,阿剌知院這些年是跟隨也先立下戰功赫赫,但身為兄弟的伯顏帖木兒,又何嘗不是出生入死?

阿剌知院還能公開表達不滿,覺得也先對待自己不公,期望能獲取更大的權力跟地位。

伯顏帖木兒身為綽羅斯族人,天然無法向自己的哥哥討要更多東西,只能成為那個襯托的綠葉。

如果單單當一片綠葉,伯顏帖木兒是能接受的,但隨著也先稱汗想要整合蒙古諸部,逐漸就把權力下放給自己兩個兒子,不斷侵佔其他部族的奴隸、牲畜、乃至於族人!

伯顏帖木兒身為瓦剌二把手,首當其衝是被削弱的物件,程度甚至更勝於戰敗的韃靼部跟阿剌知院。

就算伯顏帖木兒與也先有手足之情,兩人關係稱得上很不錯,但在草原上族群人數就是立身之本。

等到下一代自己的侄兒上位,沒有了那種同生共死過的兄弟之情,瓦剌右翼阿蘇特部還能延續下去嗎?

答案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