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若妍雖然很看好體檢連鎖這件事,不過既然其他人想要穩紮穩打,她便沒有堅持,畢竟她自己沒有更多精力顧及這生意了。

這項生意再有前景,賺錢速度還是不夠快。一次體檢幾百一千塊,一年就算有300天都有客人,每天來100人,每個客人平均消費500塊,那也才一千五百萬收入,租房子、人力成本、上稅都扣除掉,多個股東一分,辛辛苦苦一整年還不如賣一套豪宅賺的多。

但這是長久的生意,每個人一輩子未必買一套房子,卻肯定會注意自己的健康,體檢的潛在客戶太多了,重複消費的機率也大。

最後,幾人商量穩妥,林若妍只用出資搞定旗艦店裝修,她說的那些經營辦法也算是技術入股,作價佔股比例百分之四十八,其餘是童大叔和梁母各佔一半。

事情商量完,林若妍攬下的活直接派給設計部總監趙星星去安排就行,定位和成本控制打電話口述一說,其他都讓趙星星自行發揮,這就是當老闆的特權。

送走客人,張寰宇對她說道:“林總,關於度假村的‘眾籌’專案,我已經想清楚了,您若有時間,我現在就可以向您彙報。”

“這當然好啊,你說說看。”林若妍沒想到張寰宇這麼快就給了答覆。

張寰宇說:“專案的主意是我想出來的,我要利用創始人的優勢攫取最大的利益。我設想的公司是股份制,有大股東和小微股東。同股不同權,也就是說小微股東手裡的資金能換來的就是那些利潤和代金券,並不能投票決策公司的發展事項。幾位大股東才有決策權。能成為大股東的人,可以是用技術入股,也可以是自身投入精力經營入股,也可以是資金入股。不過資金上會有專項用途……”

張寰宇有條不紊地描述著自己的專案版圖。

在他的設想中,所有的利益都可以量化,可以認購。他也並不追求非要掌控所有細節。換句話,他若是有錢,會直接選擇投錢入股,儘量減少日後經營佔用他的時間,這樣他才有餘力去做更多的專案。操心勞力入股的那些人,往後幾年都會拴在這個專案上。

林若妍越聽越覺得張寰宇果然是當投資人的料,而不是某一個專案負責人。他的心中有很多新點子,不拘泥於某一行業,也很善於接受新事物。

比如今天這個體檢中心專案,張寰宇貢獻的核心能力是關於投資回報的測算。他能夠將自己以前沒接觸的行業迅速量化,套入他熟悉的公式,統籌協調大家的資料,這就是一種能力。

未來,新專案會很多,他也會用同樣的邏輯去挖掘專案的贏利點,他需要的盈利是自己投入的時間精力盡量小,未來持續更穩定地收錢少操心那種。

比如今天,他讓自己有多種選擇餘地,不過他不會將自己放在只投入一兩萬那種小微股東的身份,他要給自己選一個利益最大化的身份。為此他需要前期精準規劃,後續讓渡權力也選擇自己信得過的人。

“我忽然想起一個人,做這處四合院設計的喬逸緻喬教授。他的工作室做度假村設計肯定沒問題,他堂弟還有個手藝上乘的施工隊。他們若是用設計和施工來參股,你給他們什麼利益呢?”

林若妍這麼說,倒不是看不上這個度假村專案的大股東位置,而是她的公司目前人員都有很多專案忙,對於外地專案很難兼顧。她可以讓張寰宇寫一份專案計劃書,到公司宣講,讓公司的人自己判斷參與到哪種程度,大家的選擇也能看出來各自的野心和生活態度。

喬教授那邊不同,全國各地做設計都行。施工也未必非要他堂弟的隊伍,不過他有這個實力和人脈,有技術管控施工隊。這其實能向著EPC專案轉型,單純做設計哪有做施工賺得多?要做就做總包,從設計一直到施工交鑰匙。

另外,只說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