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楊文朝離開之後。
堂廳內只剩下老侯爺楊興祖、其子楊宗憲,侄子楊宗祁三人。
其中楊宗祁為北關總兵,楊興祖之下統兵第一人。
楊宗憲則負責整個北關的內務,上到人事任免下到糧草補給。
可以說對於楊家,南齊小皇帝還是很信任的。
整個北關軍政都由楊家人一手抓。
“宗祁,北燕那邊靖南王的態度你怎麼看?”楊興祖問道。
楊宗祁恭敬道:“侄兒認為北燕那位小王爺應該與我們的陛下想法相似,都不是能忍之人,都想打。”
聞言楊興祖又看向楊宗憲。
楊宗憲猶豫了一番,然後道:“爹,我們還是靜觀其變最好。”
“你的意思是不出兵?”楊興祖問道。
楊宗憲頷首道:“大哥說的沒錯,北燕那位小王爺畢竟年輕,想法應該與咱們陛下想法相似,都不是能忍之人,都想打。”
“可同時他們也有不同之處。”
“咱們那位陛下久居深宮,從小雖深諳帝王之道,但畢竟不是馬上天子,沒有上過戰場,不知兵事。”
“而北燕那位小王爺,雖同樣年輕,可孩兒聽說,三四年前他曾去過西漠,以一千鐵騎大破西漠諸國,想來此人應該是得了昔日靖南王真傳。”
“因此他敢做這般舉動,定然是有所依仗。”
“而我們這邊……”
說到這裡楊宗憲忍不住深深一嘆:“城中糧草目前還能勉強維持大軍用度,可一旦我們跟北燕開打,僅憑現有的錢糧只怕有些困難。”
“朝廷那邊陛下沒調撥糧草?”楊興祖問道。
楊宗憲說道:“朝廷調撥糧草的公文三個月前已經下了,可按照時間最少還要三個月才能全到我們這裡,其次朝中那些大臣的脾性,想來爹您是最清楚的,所以真正能到我們手裡能有多少,只怕三個月以後才知曉。”
聽此楊興祖臉色一沉。
很顯然對於朝中那些中樞大員們的嘴臉還有那些人私底下的骯髒手段,他同樣是不喜。
早在當年先帝在世時,那些人就覺得文武失衡紛紛上奏彈劾他楊家。
後來若非諸國伐燕之事爆發,只怕北關楊家早就被打壓的抬不起頭。
而當諸國伐燕之事破滅,那些中樞大員又毫不猶豫的給他頭上扣了一口黑鍋。
恰巧當時先帝又病重,那些人就想趁此減除他楊家羽翼收繳北關兵權。
要不是少帝登基,因為年幼朝中無可信賴之大臣,無奈只能將目光放到邊關軍權之上。
只怕當時他楊家就不在了,哪像如今依舊能一手緊抓北關軍政大事。
因此每每當楊興祖聽到朝廷中樞那些人,他就忍不住心中憋著一口悶氣。
“一群不知兵的腐儒。”楊興祖怒罵一聲。
楊宗憲內心也是無奈。
正因為他不善打仗,喜歡讀書喜歡動腦思考,再加上天子信任,所以其實他比誰都清楚朝中天子的難處。
少帝登基,朝中無根基。
臣子倚老賣老,開口閉口就是祖宗家法,自恃兩朝三朝老臣,迫使天子低頭。
可偏偏天子又是個頑強的性子,所以一直想著借某事樹立威信,鞏固皇權。
所以才有瞭如今之事。
“父親,孩兒建議再等等,短時間內相比北燕那位小王爺必然有所動作,而我們以逸待勞靜觀其變,等三個月後朝中錢糧到了,再做打算。”楊宗憲說道。
聞言楊興祖點了點頭。
北關這裡,他楊家手握百萬大軍,除去後勤,民夫,輔兵,餘下精銳共五十萬之眾,分十三城一關六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