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明輝作為《申報》報刊的《申報·白話報》的主要投稿人之一,影響力還是有的。

當《上海時報》的主編趙煊看到趙明輝抨擊李雲帆的文章後,他的臉色微微一變。

他知道趙明輝的影響力,也清楚這篇文章可能會對李雲帆以及《上海時報》造成一定的衝擊。

然而,趙煊很快恢復了平靜。他瞥了一眼文章下方的標註,發現這只是《申報》的附屬報刊所刊登的內容,並非《申報》本身親自操刀。

這讓他稍微鬆了一口氣。在他看來,雖然趙明輝的文章有一定的殺傷力,但如果不是《申報》親自出手,那麼這場風波也許能夠平息得更早一些。

但是,隨著事件的發酵,事情已經出乎趙煊的意料,文學界的目光齊聚《上海時報》。

上海是舊式文人的聚集地,各大報社培養了一批依靠賣文為生的職業作家。《尋秦記》的異軍突起讓這些人感到了威脅。

舊式文人對白話文有著天然的牴觸心理,他們認為文言文才是真正的文學,白話文沒有文化內涵。

而且,穿越這種題材太過離奇、胡鬧,根本不能算作是小說。

他們代表了一部分人的想法,這部分人思想固執、不願改變,並且企圖扼殺新生事物,以維護自已的地位。

在趙明輝打響第一炮後,這些人成為了攻擊《尋秦記》的主力軍。

一時間,在上海的報紙上湧現出大量批判《尋秦記》的文章,甚至出現了一種人人喊打的趨勢。

開完會,回到家的李雲帆,看著手中的報紙,心中湧動著無盡的感慨。

他和其他的通俗小說作家一樣,都在為創作出引人入勝的作品而辛勤耕耘。

然而,最近文壇上的紛爭卻讓他感到有些無奈和疲憊。

爭論的焦點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白話文的運用問題,二是對歷史的改編與呈現。

回想起清朝末年,文壇曾倡導過“新文體”,那時的通俗文言文試圖在傳統與現代之間尋找平衡。

而五四新文化運動更是將白話文運動推向了高潮,主張“言為心聲”,即人們日常生活中的語言應當如實反映在文學創作中。

自新詩誕生到第一篇白話文小說問世,僅僅過去了三年時間。

然而,時至今日,報紙上仍然充斥著文言文的篇章,這足以說明改變數千年來根深蒂固的文字習慣是一項艱鉅而漫長的任務。

在這場紛爭中,《尋秦記》以其獨特的風格和大膽的創新而備受矚目。

它徹底摒棄了傳統的敘述方式,採用了白話文進行創作,使得故事更加生動、貼近讀者的生活。

同時,《尋秦記》還對歷史進行了大膽的改編和重新解讀,引發了廣泛的討論和爭議。

相對來說,《射鵰英雄傳》還在他們的容忍範圍內,有了《尋秦記》做靶標,《射鵰英雄傳》反倒顯得安全多了。

有些批評《尋秦記》的人甚至拿《射鵰英雄傳》作為比較物件,認為兩者雖然都是通俗小說,但在文辭和故事性上差距甚大。

至於篡改歷史的爭論,更是引起了歷史學者的關注。

原本《尋秦記》只是一本供人娛樂消遣的小說,根本引不起學者的興趣。

然而,這場由通俗小說作家們引發的爭論卻意外地擴大了《尋秦記》的影響力。

在上海,歷史學者和知名文人們紛紛站隊,分成了兩派。

一派認為這只是消遣小說而已,不必過於認真;另一派則對這種試圖篡改歷史的行為表示強烈譴責,認為這是對歷史的不尊重,絕不能縱容。

似乎整個上海的文化界都陷入了《尋秦記》的熱潮之中,不罵兩句都感覺不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