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束後,教室裡鴉雀無聲,大家都沉浸在剛剛的表演中。

而周伯鈞先生在聽完女學生的朗誦之後,陷入了沉思。

他閉上眼睛,彷彿還在回味那美妙的韻律和深遠的意境。

過了一會兒,他睜開眼,眼中閃爍著對詩歌的熱愛和對教育的熱情。

周伯鈞微微一笑,帶頭鼓掌,周圍的人聽見掌聲,從詩中的場景回過神來,也跟著熱烈鼓掌。

這首詩有中國古典詩詞中婉約、清麗的韻致,又具有濃重的象徵抒情色彩,讓人如幻如夢,朦朧而不晦澀。

“這首詩真是美極了。” 他說,“這就是我所說的,新詩應有的樣子——既有傳統的韻味,又有現代的表現力。它既展現了個人的情感世界,又能觸動聽者的心靈。”

他微微停頓後繼續說道:“你們看這裡,‘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這是一種怎樣的畫面呢?它既有古典的美感,又有現代的孤獨感。”

他指著詩行,向周圍說道道,“而‘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這裡的‘丁香’在中國文化中有特別的意義,它是美麗而哀愁的象徵。”

這位女生看到周先生點評完後,請示道:“周先生,我念下一首了。”

周伯鈞點了點頭,示意女學生繼續。

他仍在思索剛才的詩句,它們在他的腦海中迴盪,激起層層漣漪。

當他聽到“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這段話時,他感到一種深深的震撼。

《斷章》以其簡潔而富有哲理的表達方式,挑戰了他的思維,讓他陷入沉思。

和《雨巷》的優美抒情不同,聽完了《斷章》的人大多都愣住了。

這首詩確實簡短,但卻如同一池春水,初看似靜止不動,細細品味卻發現其下潛藏著千絲萬縷的情感暗流。

它讓人聯想到生活的點點滴滴,彷彿每個細節都被賦予了新的意義。

詩中所述的情景,既熟悉又陌生,引人入勝,卻又難以言表,就像是一場心靈的迷宮,引領人們走進自已的內心世界,尋找那些被忽略的美好和感悟。

眾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周伯鈞身上,等待他的進一步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