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們的言論無疑給已經處於困境中的白話文詩歌雪上加霜。
一場新的文言文和白話文的論戰似乎即將爆發。這場論戰不僅關乎著白話文詩歌的命運,更關乎著整個文學界的未來走向。
這時,上海發生的炮轟《尋秦記》的風潮意外地傳到了北平。
原本只是消遣性質的小說,因為其通篇大白話的特點,竟然引起了北平文化界的廣泛關注。
原本只是用來消磨時光的讀物,現在卻成為了學者們爭相討論的焦點。
他們關注的不僅僅是《尋秦記》這部小說本身,更是其中所體現出的白話文的發展方向。
一些學者認為,如果白話文最終淪落到只能寫出像《尋秦記》這樣毫無文采的作品,那將是文學的巨大悲哀。
他們擔心,白話文的普及會導致文學品質的下降,使得文學作品失去了應有的深度和內涵。
然而,另一些學者卻持有不同的看法。
他們認為,《尋秦記》雖然在文學性方面有所欠缺,但它卻成功地實現了白話文向大眾語言的轉變。
這種轉變使得更多的人能夠閱讀和理解白話文作品,從而擴大了白話文的受眾群體。
他們強調,提倡白話文的初衷就是為了創造一種更加貼近大眾、更加易於傳播的語言形式,而《尋秦記》正是朝著這個方向邁出的重要一步。
在這種背景下,魯訊在《申報》副刊上發表了一篇短評,明確表示從《尋秦記》來看,白話文才是中國文字發展的未來。
這一觀點得到了北平不少學者的支援和贊同,他們紛紛表示支援白話文的發展和推廣。
然而,這一訊息傳到上海後,卻引起了不小的震動。
上海的學者們對於白話文一直持有較為保守的態度,他們認為白話文只是文言文的附庸品,無法獨立承擔起文學創作的重任。
因此,當他們看到北平的學者們如此吹捧《尋秦記》時,感到十分不解和憤怒。
於是,上海的學者們開始大肆貶低《尋秦記》,甚至將其視為白話文發展的反面典型。
他們認為,《尋秦記》的出現不僅玷汙了文學的名聲,更是對文言文的極大褻瀆。一時間,上海的學術界陷入了一片混亂之中。
這場論戰很快就從上海蔓延到了全國各地,成為了一場波及全國的大規模論戰。
雙方各執一詞,互不相讓。最終,這場論戰演變成了文言文和白話文之間的全面對抗。
而《尋秦記》本身卻逐漸被人們遺忘。對於這一切,林子軒感到十分無奈。
他原本只是想透過抄寫一部輕鬆有趣的小說來出出名,卻沒想到無意中引發了一場如此激烈的論戰。
但是,不管怎麼樣,文言文與白話文之間的論戰最終還是便宜了《時代先鋒報》,報社的報紙發行量又上升了一個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