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官費留學生,他們是由國家提供的助學金,學習的重點通常放在工業科學上。
這些同學的目標明確,一心想著回國報效國家,所以他們的學習方向往往比較單一。
然後是那些有錢人家的孩子,他們由家族資助,出國是為了拓寬視野,學習經濟金融的知識。
這些人通常很有錢,但對文學可能不太感冒,所以李雲帆覺得他們不太適合做翻譯。
再來就是那些遊學的人了,他們對各種領域都有濃厚的興趣,經常在歐美各大院校之間遊走,對於學位不是很看重,只是單純地為了追求知識和興趣。
李雲帆覺得這些人可能比較合適,因為他們對文學可能有一定的瞭解,而且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
民國初年,西學東漸,留洋的風氣逐漸興起。彷彿不留個洋字旁就不足以顯示自已的文化底蘊似的。
在紐約,有很多來自國內的留學生,他們遠離家鄉,來到這個陌生的城市。
這些留學生因為共同的經歷和文化背景,往往會聚在一起,互相幫助,形成一種團結的力量。
紐約的高樓大廈、霓虹閃爍,還有滿街跑的黃色計程車,對於身為一個現代人的靈魂沒有多大吸引力。
比起這些,更讓我感到親切的還是那些來自國內的留學生。
這些留學生,真是五花八門,啥樣的都有。
有的穿著西裝革履,一副精英範兒;有的則是長髮飄飄,看起來像個藝術家;還有的呢,直接穿著漢服,走在大街上回頭率百分之百。
不過,不管他們長啥樣,反正都是我老鄉,我自然要好好結交一番。
我們這些留學生,因為遠離家鄉,來到這個陌生的城市,而且在異國他鄉,是有種族歧視的,所以我們特別抱團。
經常聚在一起,聊聊天,吃吃飯,分享一下彼此的生活瑣事。
有時候還會組織一些有趣的活動,比如中文演講比賽、才藝展示等等。
這些活動不僅讓我們增進了友誼,還讓我們在異國他鄉找到了一絲家的溫暖。
並且透過這些活動我結交了一些朋友。
李雲帆一想到要去紐約大學找那位文學留學生,心裡就激動得不行。
那哥們可不是一般的文藝青年,每次聚會都能吟詩作對,對文學現狀評頭論足,指點江山,感覺就像個真正的文人墨客。
而且,他英文也好得不得了,翻譯的好壞他一眼就能看出,這次找他幫忙肯定沒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