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真的,這個答案有點脫口而出。”高聞看著謎題紙卻有些面露難色,“但是好奇怪啊,之前都是按年代從早到晚來的,都已經到清朝了,怎麼感覺又回到最早的唐朝去了?”

“你是說佛光寺吧?”曉月也是一眼看出了答案,“梁林探訪的唐朝古建築,最有名的就是佛光寺了,又在五臺山。但卻是奇怪,尤其南禪寺和佛光寺這麼近,又都是唐構,明明可以一併去的,為什麼要繞這麼一大圈?搞不明白。”

“說不定也和這道題的謎底有關?感覺這最後一道題和前面所有題的格式都不太一樣,也不說匠人什麼的,最後一句好像也沒有指向什麼彩塑。的確是疑點重重啊。”逸琪也補充道。

“我的好奇心重新上來了。”高聞說道。“佛光寺就佛光寺吧,我們即刻出發今晚可以住在五臺山。總之無論如何明天應該能畫上一個小逗號。”

幾人依依不捨地作別了小西天,在回程的下山路上還有點覺得腿軟。

次日終於到達了佛光寺院外,微風習習,佛寺外的松林鬱鬱蔥蔥。不遠處寺院山門外的影壁很是醒目,紅色的底上,“佛光寺”三個字出現在眼前。進入山門,灰色的磚石在陽光下泛黃,院內紅色的牆體格外顯眼,還有就是鬱鬱蔥蔥的松柏。寺院中靜謐而又深邃,充滿著肅穆的氣息。

從一進院走進去,踏上臺階,進入第二進院落,松樹間是低矮的房屋院落。而望向軸線處,前面有一個拱形的磚門,跨過去就進入了第三進院落。

進入後邁過陡峭的臺階,佛光寺東大殿就出現在了四人眼前,好大的規模!稱作巨物也不為過,很有氣勢,尤其是巨大的斗拱出簷深遠,更顯得恢弘大氣。東大殿建於公元 857年,從建築時間上說,它僅次於建於唐建中三年(公元 782年)的五臺縣南禪寺正殿,在全國現存的木結構建築中居第二。

轉過身來,兩側高大的松柏樹影婆娑,遠眺群山,目光越過了佛寺,眼前的風光是如此的開闊。佛光寺就位於山中,而東大殿建立在一座高臺之上。此刻站在高臺上的佛光寺東大殿這個整個寺院的最高點,也是群山懷抱的中心點,逸琪只覺得心曠神怡,疲勞一掃而空。

走入殿內,佛像和彩塑映入了四人眼簾。這些彩塑應該都經過重新修葺,顏色很是豔麗,頗有唐風。中間坐的是釋迦摩尼佛和彌勒佛,協侍菩薩站在兩側,供養人跪於佛像身前。

“梁思成在《中國建築史》中評價佛光寺東大殿,“除殿本身為唐代木構外,殿內尚有唐塑佛菩薩像數十尊,梁下有唐代題名墨跡,栱眼壁有唐代壁畫。此四者一已稱絕,而四藝集於一殿,誠我國第一國寶也。”曉月讀著《山西彩塑》中的片段充當起了半個講解員。

曉月一眼看到了角落裡放置的箱子,走了過去。

“好奇怪哎!這裡不是四位而是八位。”曉月耐不住大聲說道,並擺手招呼幾人趕緊過去。幾人湊近一看,卻是,這個銅鎖比前面的都長,上面足足有8位的旋鈕。“而且還都是數字哎,這是個數字密碼。”

逸琪定睛一看,果然每一位都是壹貳叄肆等的數字文字。

“所以不是彩塑了?那是什麼,是......日期? ”陸晨說道。

“我覺得是哎。八位的話應該是XXXX年X月X日,要精確到日的程度哎。”逸琪補充道。

“嘶,什麼日期能精確到日啊? ”高聞思考了起來,“是不是我們得去看那些題記了呀?感覺精確到日期的話,搜都不一定能搜到的。”

“應該不是這個修繕或者建寺年份吧,“曉月鎖著眉頭說道,”這裡不是有提示嗎?梁林探訪重見光,卻是華夏動盪時。說的應該是這個日期吧? ”

“哦!你說的是梁思成和林徽因訪問佛光寺的時間點?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