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尋寶謎九 五臺山中藏名剎 (第2/3頁)
古藏尋者:消失的黃金 麥逸琪 加書籤 章節報錯
像也有可能。這個可以搜到? ”高聞也有點恍然大悟的樣子,原本他正為要去四處讀題記而煩惱著。
“找到了......”曉月看著手機說道,聲音卻不是雀躍的,反而顯得有點沉重/
“怎麼了曉月?”逸琪趕緊湊過去看著問道。
搜尋直接給了很明確的答案,一九三七年七月五日梁林二人發現佛光殿,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發回電報。逸琪再多看了兩眼這個日期,立刻明白了。
“果然是“華夏動盪時”啊。”逸琪的聲音也沉重起來。
“七七事變的時候發現的佛光殿,多麼巧合啊。”曉月說道,很多歷史書籍上讀過的充滿瘡痍的故事撲面而來。
佛光寺這座中國地面上最古老的建築就這樣在深山之中無人問津,獨自寂寞,矗立千年,直到1937年7月,它等到了梁思成先生一行的造訪,一舉對佛光寺斷代成功。在此之前,日本學者的《支那佛教史蹟》已經發表了十多年以後,日本學者在四處尋訪之後言之鑿鑿地斷言——中國唐代建築一個都沒有,要看唐代遺風,唯有日本。
1937年7月7日,梁先生髮了一份電報,從山西五臺發至北平營造學社,題為《營造學社調查組發見唐代建築寺院,梁思成由五臺佛光寺報告,測繪故宮趕製模型即開始》。梁先生在其中激動地陳述道——終於見到了多年以來夢寐以求的唐代建築,日本學者所持“(中國)一千歲的木料建造物一個亦沒有”的論斷被顛覆。
此時,正前往臺懷繼續探古的各位先生們,只覺得1937年7月7日是他們無比幸福的一天,他們尚不知道1939年7月7日這一天在未來對整個中華民族的深重含義。同一時間的北平西南郊盧溝橋炮聲隆隆,侵華日軍挑起事端攻擊中國守軍,抗日戰爭已經全面爆發,史稱“七七事變”。而“七·七事變”後僅僅不到兩年時間,梁先生此前考察公佈於眾的古建築:霍縣中鎮廟、霍縣太清觀、霍縣福昌寺、霍州火星聖母廟、趙城女媧廟、汾陽峪道河龍天廟、大相村崇聖寺、小相村靈業寺、杏花村國寧寺、文水開柵鎮聖母廟、孝義吳屯東獄廟、榆次永壽寺雨花宮等10餘處,都已在隆隆炮火中變成了瓦礫焦土。
旅程走到此處再看這段歷史,不由讓所有人心焦,他們一行人不過是短短十幾天日拜訪這些古建遺蹟,憑著淺薄的認知便已然震撼到五體投地的程度,很難想象如果沒有戰爭還能多留下多少同等的瑰寶,更很難想象真正瞭解這些藝術和文化價值的人們親眼看著它們在炮火中化作焦土卻無力阻止該有多麼的痛徹心扉。一時默然,誰都不知道說些什麼好,只覺得歷史沉重,語言輕薄。
“所以這個日期,我們輸入試試?”半晌高聞打破沉默。
逸琪回過神來開始轉動古制銅鎖,從左至右,一個一個數字旋到了中間的位置,一...九..三...七...零...七...零...五...不對,再試試零...七...逸琪輕輕一拉,銅鎖絲滑地被分開抽出。“果然是。一九三七零七零七。”
陸晨趕緊把相機湊近,深怕錯過了這個重要的時刻。逸琪把銅鎖取下,開啟了匣子,還是一張紙靜靜躺著。這就是最終的結局嗎?上面會寫什麼呢?不同於此前一貫的迫不及待的心情,逸琪此刻竟然有些膽怯,好像怕這張紙裡寫著一個驚天的答案,但更怕這張紙裡什麼都沒有,只是一個平淡的結束語。她的手倒是比心看上去從容不迫很多,沒有什麼猶豫就開啟了紙張。
恭喜通關的4個大字最先出現在頂部。隨後是如約而至的最後一首小詩。
匠心歷久同佛心,匠藏代承同佛藏。
物換星移朽木落,金誠所致金石出。
始乃終爾終亦始,謎乃隱兮隱亦謎。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