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日晚上,江浩登上了返回故鄉的列車。
這個月的經歷就像是一場夢,讓人不敢相信。
林菲還在安縣工作,於是江浩決定先回老家,再去找她。
弟弟已經去上大學了,妹妹外出闖蕩,母親還在北京,老家裡就只剩下了爺爺和父親兩個人。
馬上就要離開故鄉了,這次要到很遠很遠的地方,江浩一如既往地,獨自來到了小時候經常瘋玩的山坡和河灘。
雖然再也回不到小時候了,雖然山坡和河灘早已物是人非,但每次只要來到其間,他就會感覺自已的心變得平靜了。
爺爺今年已經80歲了,雖然身體依舊健朗,但也瘦削了不少。
江浩從小就是跟著爺爺奶奶一塊長大的,因此他與爺爺之間的感情挺深的。隨著年歲漸長,江浩對爺爺多了幾分佩服。
大約在江浩上幼兒園時,爺爺生過一次大病,痊癒之後他便戒掉了煙癮。近一二十年來,他堅持規律作息,堅持幹些農活,堅持健康飲食,身體反而愈發健朗。去年祖孫三人去爬長城,江浩大氣不喘,父親累得夠嗆,爺爺雖然爬得慢些,但也登上了好漢坡。
江浩在家休整了3天,一有空就和爺爺聊聊天。
爺爺年紀大了,只會使用老年機。出國之後,打國際電話自然是昂貴且不方便的,大機率還是要使用微信,因此只有逢年過節,弟弟妹妹等親人回到老家之後,江浩才能看上爺爺兩眼。
而父親呢,他是一個勤勞能幹但卻非常倔強的人。
江浩大四那年,家裡把經營了十幾年的饅頭店給關掉了。
江浩小學四五年級之前,父母帶著弟弟妹妹一直在外打拼;後來因為弟弟妹妹該上學了,父母終於回到了故鄉,在鎮裡開了個饅頭店。
蒸饅頭是非常辛苦的。
每天凌晨3點半,父親就會起來,生起爐灶,開始蒸饃前的準備工作;大約半個小時後,母親也起床了,倆人開始蒸饅頭和炕鍋盔(北方地區的一種麵食,一面焦黃似燒餅,另一面則柔軟如饅頭)。
早上7時左右,爺爺等人開始裝上饅頭和鍋盔,到周邊各村去叫賣;父母呢,則匆匆吃完早飯,繼續做下午的饅頭,一直忙到中午1點鐘左右。
下午3時許,爺爺和父親等人騎上三輪車,繼續到鄰村叫賣,一直到晚飯前後才回來。母親呢,一般會睡一下午,然後晚上陪陪弟弟妹妹;父親勞累了一天,晚上八九點時就會睡覺。
此外,奶奶在世的時候,也會在老家門口擺上一些饅頭,向村裡人售賣。
靠著辛苦的體力活,大人們將兄妹三人給養大了;江浩考上軍校後,家裡已經沒有什麼壓力了,妹妹不想上學早早出去闖蕩了,家裡只剩下弟弟還在讀書。
大四那年,老家的屋舍因為年久失修,有些搖搖欲墜,父親索性關掉了饃店,花了一年多的時間蓋房子。賣饅頭雖然能穩定賺錢,但太過辛苦,常年如一日,挺磨人的。
房子蓋好後,閒不住的父親開始“倒騰”各種東西:隨親人一塊承包政府的綠化工程、種植蘑菇、在屋頂安裝光伏板、種植中藥材……
父親天天忙得不亦樂乎,結果卻是:綠化專案雖然要回了本錢,但也沒有掙到預期的錢,畢竟向政府要錢,太難了;蘑菇試種了兩年,才慢慢走上了正軌;光伏板投資巨大,估計七八年才能回本,後續十來年的使用壽命內才會賺錢;而中藥材種植呢,失敗了很多次,正在摸索中……
在江浩的印象中,父親是一個冷漠少語、脾氣很怪的人。
從小到大,父親幾乎從未給他說過一句關心的話語。江浩就算學習再好,就算幹家務再賣力,就算取得的成績再耀眼,父親也從未當面表示過驚喜、開心或者驕傲之類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