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訓的時光是非常輕鬆的。

早操,並不是每天都有,一週也就兩三次,以體能訓練為主。集合後,他們由值班人員帶隊,來到操場上,跑個一公里左右,然後就解散了,自行回去,洗漱、開飯。對了,整理內務的環節也省了。

上午8點,他們開始上課,每節課也就四五十分鐘。

課堂上,除了他們幾個學生,以及女老師,就再無他人了,也沒有領導過來檢查,因此大家都比較放鬆。

此外,那名女老師和他們的年齡相仿,彼此溝通起來,沒有任何的“代溝”,甚至舍友等人還不時地開個玩笑,“調戲”一下女老師。

第一週,江浩他們從最基本的字母開始學起,難度並不大。

土語採用的是拉丁字母,除了個別字母與英文不同,其他字母的寫法都與英語一樣,但是發音不同。

土語有個顯著的特點——單詞為“拼讀式”發音,這就意味著,只要花點時間學會了這二三十個字母的發音,那麼理論上就可以通讀所有的土語著作了。

可能是因為培訓的時間有限,女老師總想把儘可能多的知識教給他們,於是課程的整體進度還是比較快的。每天課後,老師都會佈置作業,但是江浩他們也只是象徵性地應付一下,對此,女老師也是無可奈何。

午休之後,他們繼續上課,一直到5點鐘左右。因為是“小班化”教學,女老師也不怎麼卡時間,有時心情好了,或者教學任務順利結束了,就會提前讓他們下課。

每週週二和週四的下午4點半,是集中的體能訓練時間,或者說是體育課,所有前來培訓的學員都要參加。

體育教員四五十歲,十分講究科學組訓,在足球場上帶著他們開展各種功能訓練,比如燕子飛、平板支撐、仰臥舉腿、標準俯臥撐等。

訓練分為好幾組,每組也就十幾個動作,整體的訓練量並不大,但動作卻一定要標準,相比部隊的簡單粗暴,這種訓練方式讓江浩耳目一新。

至於晚飯後,那就屬於個人時間了,他們中也有人堅持自習,但是更多的人都會選擇到校外轉轉。

而週末呢,幾乎沒人管。雖然按照要求,外出之前需要請假,但是門口的哨兵幾乎不會卡人,只要你帶著能表明自已身份的培訓卡,就幾乎可以進出自由。

當然了,違規違紀的事情是斷然不能做的,晚上也不能在外面玩得太晚,培訓機構定期也會組織點名。

能來這裡參加培訓的全都是幹部,並且大都比較老實,若是非常“跳”的人,想必單位也是不敢推薦他去留學的。培訓機構對此心知肚明,因此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來到北京之後,一直酷愛學習的江浩,卻怎麼樣也靜不下心來。在他看來,出國後將是長達七八個月的語言培訓,現在的課程,好像並沒有太大的作用。

相比之下,他們在北京的這段時間,卻非常的寶貴。

去年三四月份,江浩曾經帶著父親和爺爺去了北京,雖然當時玩了三四天,去了不少地方,但是還遠遠不夠,因為首都實在是太大了,能轉的地方也太多太多了。

因此,他何不趁著這金秋十月,趁著這無憂無慮的時光,把首都給好好地轉一轉呢?

當然了,他對於學習並非是一點也不上心,上課的時候還是非常認真的,並且每天都會早早地起床背書。

江浩不是一個愛睡懶覺的人,不管有沒有早操,每天早晨不到六點,他就起來了,悄悄地來到樓下的花壇邊,練一練發音,背一背單詞,讀一讀句子。

在沒有早操的日子裡,每次他早讀後回到宿舍,舍友都還在呼呼大睡。

學院裡面的設施也非常的精良。

首先是圖書館,裡面可謂汗牛充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