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叫二氧化碳。

那,水,為什麼不叫氧化氫呢?

因為人們先知道有水,然後才認識了它的組成嗎?

在氧化物的大家族裡,寫在化學式右邊的字母O,就像是它們的姓氏。水也有名字,從化學語言翻譯成漢語,或許是氧化氫,或許是一氧化二氫,但更為家喻戶曉的,顯然是它的藝名——“水”。因為它實在是太出名了,就像如果把一個普通人的名字翻譯成外語,常常需要依循著某種固定的規則;可要是把名人的名字翻譯成外語,往往就有了某種標誌性的特徵。

看來,某種意義上,可以說化學物質是無處不在的。可為什麼人們口中的“化學物質”,卻是特指配料表裡面那些太長的名字呢?

比如,如果一切物質都是化學物質,那麼蘋果的化學式是什麼,玉米的化學式又是什麼?

蕭凌衝真的把這個蠢問題拿去搜尋引擎裡找答案。

然後,他找到了“蘋果酸的化學式”、“葡萄糖的化學式”……唯獨沒有找到“蘋果的化學式”。

不過,已經夠了。他懂了。

因為蘋果不是一個單一的組成。生活中最常見的物質,往往都是複雜的。就連水,日常所見的也是混雜了雜質的,所以就算是知道了水的化學式,也不能把日常的水稱之為“氧化氫”或者“一氧化二氫”。但“水”這個名字就不同了。它不僅僅可以指代純淨的氧化氫,而且還可以指代那些混雜了雜質的。所以“水”其實是個多義詞,它和“氧化氫”並不是完全等價的。

日常所見之物,常常都是複雜的。而如課堂上所講的那些“單純”,其實才是特例。而這,其實才是化學源於生活、探索生活卻讓人們感覺遠離生活的真正原因。

至此,剛才的問題便得到了解答。人們口中的“化學新增”,指的便是刻意的提純與製備,是那些不經過專業的化學知識洗禮便不可能知悉的生產魔法。

蕭凌衝漸漸有能力把概念和現實在自己的認知裡連結在一起了。比如,在閱讀到“物質溶解的吸放熱現象”時,他想到了暑假自己一個人在家泡豆子的時候,泡過幾個小時的豆子,容器摸上去是溫熱的。因為泡過豆子的水顏色已經發生了變化,所以他有理由推想,這個過程中發生了某些物質的溶解。只不過,那摸起來溫熱的容器是否可以對應這一現象,他就不得而知了。

蕭凌衝繼續往下讀,可是在讀到“金屬的活動性”的時候,在看到金屬把氫、把其他金屬置換出來的時候,蕭凌衝忽然一個人偷笑起來。

什麼置換,說得這麼正經,還是一眼就看出來,跟挖牆腳有什麼區別嘛!

他忽然開闢了一個新的擬人視角。

化學,不過就是不同物質間的人際關係嘛!

金屬的活動性大,跟金屬的導電性強,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要不是會導電,它可哪兒來的能耐搶了人家的女朋友呢!鐵能把鹽酸裡的氫置換出來,還不是因為氯覺得鐵比氫更有魅力嘛!所以氯化亞鐵肯定比鹽酸要穩定啦,因為越恩愛就越不容易被拆散嘛!

天呀!這可比死記硬背到底是前面的金屬把後面的金屬置換出來還是後面的金屬把前面的金屬置換出來強多啦!

分解反應,就像離婚和分手。化合反應,無非就是來電了在一起。至於那什麼氧化物的分類,說不好聽了,就是隨夫姓。

而那些提高反應速率的條件,也無非就像日常生活中有可能拉近兩人關係的條件。

還有以前考卷中常常出現的問物質顏色氣味的那些基礎填空題,擬人化一下,無非就是外貌性格和氣質的特徵嘛!

但即便有趣至此,到底也是些原本都跟自己沒有關係的事情。看得久了,蕭凌衝不由得又打起來瞌睡。

他強撐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