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是我們的宇宙,而是泛指一切,十一學者認為存在著許多宇宙,

而我們,注意,這裡的我們代表了我們所處的宇宙,就相當於‘湖’中停留在某一層的物質,

同時這個‘湖’也和真正的湖一般,決定‘湖’中所處位置的是‘湖’中物質的密度,

而我們的宇宙依據其自身密度,停留在這片‘湖’的某一層區域,這個密度和我們平時所知的密度不一樣,這是世界整體的密度,

在這裡,十一學者認為,世界的密度在一定時間區間裡是恆定的,因為我們的宇宙整體是一個封閉的系統,這就代表著,其內物質總量不變,

雖然此前研究宇宙應該是在擴大的,但由於宇宙自身的體積近乎無窮,且進展地十分緩慢,於是在短期內,宇宙整體質量一定,體積不變,那麼用宇宙的質量除以其體積,得出的密度是一個短暫的恆定密度,為了便於分辨,十一學者稱其為界度。

我們的宇宙因為其恆定的界度,短暫停留於這片‘湖’的某一層位置。

‘湖’很大,這種大超出了一般意義的大,在我們的宇宙周圍,有著許多相同界度的宇宙,

於是十一學者把這層區域統稱為生靈界,

不過我們的宇宙雖然對於龐大的‘湖’來說,界度是恆定的,但內部的物體密度卻是在不斷變化的,

當我們宇宙中的某個物質密度不斷增加或減少,超過界度一定閾值,則會掉出我們的宇宙,落入‘湖’中,或浮,或沉,

最終到達它自身密度適合的區間,

說到這裡,我們可能有些小夥伴已經看不懂了,但請原諒,我已經儘可能地用白話文給大家描述了,接下來我們繼續。

在這裡引出了三界論中一個重要的名詞,相對密度恆定:宇宙相對於整片湖來說,界度不變,但各宇宙內密度卻在不斷變化。

大家先消化消化以後,我們將進行第二個重要名詞的引入。

眾所周知,人們都認為黑洞之所以能吸收萬物,是因為其無比龐大的質量自帶的引力,

而十一學者則認為,在恆星轉化為黑洞之前和黑洞之後,

它自身的質量並沒有發生改變,既然質量沒有改變,那麼其自身的引力也不應該發生改變,

如果引力都沒有變化,為什麼轉化成黑洞之後,能將周遭物質牽引?

因此十一學者大膽猜想,

只能是因為其它因素使黑洞產生了巨大無比的牽引力,

而恆星在轉化為黑洞後,只有一個變數產生了變化,那就是它的密度。

最終,在三界論中,一個嶄新的觀點被提出,黑洞之所以能吸收萬物,是因為它的密度。

因為黑洞的密度超過了本宇宙太遠,甚至於超過了本宇宙的界度,

以至於我們的宇宙無法再容納,

於是塌陷了我們宇宙的壁壘,進入了‘湖’中,

由於我們宇宙的壁壘短暫打破了一個空洞,所有密度超過界度的物體都會因為與‘湖’之間產生的密度差,從本宇宙掉入黑洞之中。

這段敘述中也引出了三界論另外一個重要名詞,界限:每個宇宙其內物質密度雖然能變化,但存在一定閾值,當物質超出這個閾值,將會離開這個宇宙。

啊!多麼精彩的空想,可惜無法證實是這個理論唯一的漏洞,

我們連太陽系邊緣都無法到達,更何況宇宙之外,

所以這一切,目前來看只是一種猜想。

雖然如此,但還是感謝十一學者對宇宙的探索。

並且,十一學者也對我們宇宙之外,也就是‘湖’,進行了以三界論為基礎的猜測,

當我們宇宙中的黑洞密度超過界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