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非,或耍弄筆墨技巧,為文作詩。

在古代,有一個名叫王安石的文學家。他喜歡詩詞,善於舞文弄墨。有一天,他在街上看到一個年輕人在賣畫,畫得非常精美。王安石讚不絕口,決定買下這幅畫。但是,年輕人說這幅畫不賣,只送人。王安石再三請求,年輕人終於答應送給他。

幾天後,王安石邀請一些朋友來家裡欣賞這幅畫。朋友們都對畫讚不絕口,認為它價值連城。然而,有一個名叫司馬光的文人卻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認為這幅畫畫得並不怎麼樣,而且懷疑這幅畫的真實性。王安石聽了非常生氣,認為司馬光在故意詆譭他的名譽。於是,兩人開始爭論起來。

他們的爭論越來越激烈,最終演變成了一場激烈的辯論。他們引經據典,各抒己見。他們的辯論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前來觀看。最後,連皇帝也知道了這件事情。皇帝覺得這件事情很有趣,便邀請他們到宮中來辯論。

在皇帝的面前,他們繼續展開激烈的辯論。他們的辯論越來越精彩,引得皇帝和大臣們紛紛拍手叫好。最終,皇帝宣佈他們平局。他認為他們都是優秀的文人,都善於舞文弄墨。

形容文人或書法家善於運用文字的技巧或耍弄筆墨的技巧。也比喻人善於詭辯、狡猾或歪曲事實。

296.墨守成規

墨守:戰國時墨翟善於守城,故稱善守為墨守;

成規:現成的規矩、制度。比喻固守老一套,不求改進。

明·黃宗羲《錢退山詩文序》:“如鍾嶸之《詩品》,辨體明宗,固未嘗墨守一家以為準的也。”

動賓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

示例:墨守成規,不敢勇於創新,是落後的表現。

墨子是我國古代的一位著名思想家。他反對侵略,熱愛和平,但十分注意總結戰爭的經驗教訓。他看到在當時戰爭中,老百姓在心理上非常恐懼兵器,便積極主張發展兵器。他的學生子禽質疑他:“先生您為什麼老是叫我們製造的箭矢能射到敵人,這不就是教我們用戰爭來對付敵人嗎?”墨子答道:“是的,我聽說早就有人在難於守住城池的情況下製造防禦器械了,如雲梯、桔槔等攻守器械。現在之所以要製造箭矢等兵器,也是為了防止敵人侵犯我們的城池呀!”成語“墨守成規”便是由這個故事而來的。現在人們用它來比喻因循守舊,不求創新的人。

在語法上是動賓式結構,可以支配主語、賓語等句子成分,但在句子裡主要是修飾人的思維方法和行動傾向。例如:“這個八寶門老拳譜不破除,不重新制定新的拳法來適應新的鬥爭需要,便將墨守成規,歸於淘汰。”

297.規行矩步

行動符合規範,不越出規矩。

形容人的行為舉止符合規範,端莊穩重,不做超出常規的事情。

傳說在古代的某個時期,有一個非常嚴密的規矩制度,人們的行為必須符合規矩,否則會受到嚴厲的懲罰。有一天,一個年輕人走在大街上,他的行為被別人指責為不符合規矩。他很不服氣,覺得自己並沒有做錯什麼。於是,他去請教一位智者,智者告訴他:“你要規行矩步,才能在這個社會中生存。”這個年輕人從此以後便開始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嚴格按照規矩行事,最終贏得了別人的尊重和信任。

形容人的行為端正,端莊穩重。例如:他做事規行矩步,一絲不苟,深得領導的信任。同時,這個成語也可以用來形容遵循規矩、守規矩。例如:在這個公司裡,我們必須規行矩步,否則會受到懲罰。

298.步步為營

形容做事謹慎,行事穩妥,不輕易冒險。步步為營的意思是在行動中每一步都進行周密的策劃和謹慎的安排,以確保行動的順利進行。

戰國時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