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議論嗎?”齊莊公說:“我寵愛他,他又有功,要封他土地,難道這也有罪嗎?這並不是人事而是天事啊!現在有日、月、星辰、江山、土地、五種禮制,都是上天所定的。現在我偏愛棠姜,準備把她嫁給崔杼;要封崔杼為上卿,也是天意。有什麼比天還大?而你們卻還要反對!”成語“天經地義”即由此而來,比喻理所當然的事。
常用於指理所當然的事。例如:幫助有困難的人是天經地義的事。
567.義薄雲天
形容某個人非常有情有義,正義之氣直衝雲天。形容為正義而鬥爭的精神極其崇高。
古時候有個年輕人叫關羽,他因為不滿當地官員的橫行霸道,決定為民除害。他雖然知道這樣做會惹來麻煩,但仍然毫不畏懼地行動。他的義舉感動了當地的百姓,人們紛紛為他送行。當他被官兵追捕時,百姓們冒著生命危險為他提供幫助,讓他成功地逃脫了官兵的追捕。關羽的義舉感動了天地,被後人尊為“關公”,成為民間信仰中的一位神祇。
形容有情有義、正義感強烈的人或事物。如:“他的義舉義薄雲天,令人敬佩不已。”
568.天下為公
人人享有公權,公正無私。
在《禮記》中,孔子提出了“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思想,認為在理想的社會中,公共利益應該高於一切,君主應該以天下人民的利益為重,而不是以自己的私利為重。
在古代中國的歷史上,有許多人物都體現了天下為公的精神。比如,唐朝的李世民就是一位以天下為公的君主。他曾經說過:“朕以天下為家,不能私於一物。”這句話的意思是,雖然他是皇帝,但他並沒有把國家當作自己的私產,而是把它當作公共的利益來對待。
用作謂語、定語和賓語。例如:在這個公平的社會里,每個人都可以享受到公共的利益,這就是天下為公的表現。
569.公而忘私
比喻一心為公,不考慮個人利益。
這源於《漢書·賈誼傳》,原文為“為人臣者,主而忘身,國而忘家,公而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義所在。”
春秋時期,晉國有一名叫祁奚的人,他為人正直,忠誠於國,把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他曾經在晉悼公面前推薦過自己的仇人解狐擔任高階官員。後來,解狐在工作中表現出色,得到了晉悼公的賞識和重用。祁奚也因此被人們稱為“公而忘私”的典範。
形容那些為了公共利益而不顧個人得失的人或行為。強調某個人或行為的偉大和崇高。例如:“在這次地震救援中,許多志願者公而忘私,不顧個人安危,奮鬥在第一線。”
570.私心雜念
個人為了達到某種目的或者滿足某種需求而產生的各種想法和慾望。其中“私心”指的是個人的慾望,“雜念”則是指各種不同的想法和念頭交織在一起,讓人心緒不寧,無法集中精力。
在古代,有一個名叫王莽的人,他想要篡奪漢朝的皇位。為了實現這個目的,他不斷地培養自己的勢力,表面上卻裝作非常忠誠的樣子。但是,他的野心和私心雜念逐漸暴露出來,最終他的陰謀被揭穿,被人們所唾棄。
形容一個人心中充滿了個人慾望和各種想法,無法專注於一件事情。例如:他最近總是心不在焉,我懷疑他是不是有什麼私心雜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