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說成‘沒的’,把‘即將完成的’,說成‘已經完成的’,把‘大的’,說成‘小的’,把‘有爭議’的,說成‘無可置疑’的,以達到自已要完成的目的。

使節‘𩲨遁’畫大餅說道:“我王說了,攻破新國聯盟,黃河以南,秦國需要可以儘管拿去。”

之後,‘𩲨遁’又開始讚揚起自家大王來。

“我王最講義氣,對盟友慷慨,曾經有他國王者遇難(趙王),逃亡到我國求助我王,我王大手一揮,便給了那落魄王者大量土地(一座邊境小城,全靠自已打),並且協助落魄王者復國(口頭鼓勵)。”

魏王迫切需要外援,𩲨遁為達成目的,只好誇大其詞的吹噓,展示實力。

不可否認,口頭實力也是實力的一種。

能把人忽悠瘸了,怎麼不算實力呢?

把自已要說的話一口氣說完,𩲨遁拱手告退,沒有去等秦王的答覆,彷彿成竹在胸,秦國一定會與魏國結盟。

這招叫以退為進,可以放鬆秦王警惕之心。

秦王讓人招待好使節‘𩲨遁’,隨後問秦國公卿問道:“魏國使節所說,眾公卿你們怎麼看?”

“依臣看,不妥,恐怕此中有詐。”

秦國公卿不乏有聰明人,提醒秦王有坑,但利益在眼前,知道有坑又如何,跳了也無妨。

秦王擺手,說道:“寡人自知有詐,可潼關干係我秦國命脈,寡人不知道魏國有什麼陰謀,但是魏國給出潼關是秦國難以拒絕的條件。”

為什麼說潼關是秦國命脈呢?

因為秦國往西無險可守、一馬平川,如果魏國出兵打秦國,想來就可以來,想走就可以走,而如果秦國出兵打魏國,就沒那麼容易,必須下潼關,下了潼關還要下函谷關,地理優勢魏國佔盡了。

打個比方,把潼關與函谷關比做是一扇門,魏家裡面一扇門,外門一扇門,秦家要來偷東西,就必須開啟裡外兩扇門。

反過來說,秦家有房無門,魏家來偷東西就輕而易舉。

魏國送出潼關的舉動,就好比把一扇門送給了秦家,秦家、魏家各有一扇門,雙方就都不好去對方家偷東西了。

第二日,秦王便招來魏使𩲨遁,商討簽訂連橫盟約事宜。

𩲨遁拿出魏王印章,說道:“我王知道秦王一定會結盟,臨行前交給我王印,秦王與我簽訂盟約就行。”

秦王覺得有點草率了,王印代表君王親臨,結盟其實相印就行的,魏國以王印結盟,說明很急切啊!

但不管怎麼樣,秦國能兵不血刃的拿到潼關就是賺,秦王也不貪,落袋為安,派兵接手潼關防務才是當務之急。

秦王與𩲨遁商議,當場敲定盟約內容。

盟約大致內容為,魏國送出潼關及以西二十的土地與秦國結盟,共同進退,魏國防守或進攻新國之時,秦國應當派兵協助。

盟約敲定,雙方王印落下,一則訊息出現在了中原爭霸聊天群。

【[成員-魏國]邀請[成員-秦國]加入群聊,點選檢視‘秦國’動態詳情。】

【[成員-中山國-等級lv4]:咦!十年了,我現在才知道還能邀請新人入群。】

中山國身為新國小弟,中山王不僅在群聊上,在有新國的官方場合,都不敢稱孤道寡,只能私下意淫一下。

【[成員-韓國-等級lv4]:@秦王,你也是來投靠老大的嗎?先說好,我先投降的,你得排後面當老四。】

韓王忽略了系統提示,沒看見是魏國邀請的秦國,真不是有意嘲諷。

韓王代入到小弟的角色當中,擔心自已老三的位置不保,難免有些心急,從而快速發言。

【[成員-秦國-等級l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