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人來說都便捷多了。
而且數字歡想幣還有一個好處,它可以分割成小面額使用,比如枚,這比實物金幣方便得多。
否則一枚歡想幣買普通的東西,比如餛飩、鍋貼、腰子餅啥的,面值實在太大。
至於實物金幣的兌換,只能兌換整枚。
無論是誰,只要數字賬戶上的餘額超過一枚歡想幣,就可以隨時到歡想實業銀行的網點兌換。
只要在銀行工作時間,百枚以下隨到隨換;百枚以上則需要提前一天預約;萬枚以上的規模兌換,則需要到指定地點,就是總行營業部。
數字歡想幣起初只在掩月攤的交易中使用,後來歡想實業又釋出政策:春容丹的出廠供貨以歡想幣計價,世界各國在購買春容丹時可以使用歡想幣。
這是什麼意思?不僅僅是可以用歡想幣買春容丹,而且在國際上各種貨幣價值不穩定的情況下,給了春容丹一個標準定價參照。
這樣一來,數字歡想幣不僅錨定了黃金,也錨定了春容丹。
有了這樣的錨定,哪怕歡想幣兌換不了黃金,人們也願意接受它。
從2044年1月1日開始實行這個政策,當年春容丹的出廠定價為二百枚歡想幣一盒,按規定將每年調整一次。
假如春容丹調整定價,實際上就相當於調整對黃金的定價。
此後的2045、2046、2047年也都是“二百枚一盒”這個定價,保持了穩定。
歡想實業並不強制世界各國必須用歡想幣購買春容丹,它也接受東國幣、新羅元等國際貨幣,但自從該政策釋出後,計價方式就改成了歡想幣。
比如今年的春容丹定價仍是二百枚歡想幣一盒,那麼各國用其他國際貨幣購買時,就得按照該貨幣與歡想幣之間的換算比例來計算金額。
這在無形中就使得春容丹在國際市場上,具備了某種“一般等價物”的特徵。
數字歡想幣推出五年來,累計已發行了兩千五百萬枚,相當於五百噸黃金吧。
歡想實業用以購買各種物資與服務,然後透過銷售春容丹回收再迴圈。
這看上去很多,其實還遠遠不夠每年的春容丹交易總額。
比如2047年的春容丹供貨量是四十萬盒,以幻想幣計算,銷售總額就是八千萬枚。
幻想幣主要起到定價標準與交易補充的作用。
但另一方面其流通量也不少了,它不是貨幣卻勝似貨幣,相當於歡想國這個小國,透過這種方式向市場注入的,而是有流通速度與貨幣乘數的。
這麼看,數字歡想幣其實很像1971年之前的米元,因為它可以兌換黃金。
說它不是貨幣,特徵也很明顯,因為其本質就是一張提貨憑證。
它也不是債券,歡想實業銀行是不支付利息的,只是在替持有者保管這些金幣而已,同時也不收取保管費。
但是這並不妨礙數字歡想幣流通到世界各地,人們就把它當成一種硬通貨使用。
各大金融機構更是玩出了各種花樣,開發了很多金融衍生品。
正由於這些外界的“金融創新”,很多歡想幣的大宗持有者不會跑到歡想實業銀行來兌換,而是將它當成一種金融工具與貨幣資產,拿去幹別的了。
零星的小額兌換當然有,很多人到歡想國去旅遊、購物、學習,也會到歡想實業銀行的網點兌換若干枚實物金幣,帶回去做個紀念。
歡想國還適時做出了政策調整,規定攜帶歡想幣出境不收關稅,同時對偽造實物歡想幣的行為處以重罰。
以上就是數字歡想幣問世五年來的背景。
作為金融工具的歡想幣,終究是靠信用支撐的。
假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