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上的物產不能說不豐富,比如猴麵包樹的果實也可以充飢,能吃的東西還有很多……但也就這樣了,不可能指望他們有多麼高明的農業及食品加工技術,更別提美食烹飪藝術了。
墨大爺曾經行走幾里國北部的廣大荒原,他認為這片地方是完全可以開發改造的,甚至指出該怎樣修建水利工程與灌溉體系,在哪些區域進行開發,既不影響整體生態又能發展出現代農業與加工業,最終還能改善整個區域的環境和氣候。
墨尚同雖然有這樣的考察結論,但不可能實現這樣的藍圖,這片荒原不是他的也不是草鞋幫的,就算憑藉如今的草鞋幫也不可能完成這樣的任務。
華真行曾問墨大爺怎麼樣才能做到,當時旁邊的柯夫子插了一句話:“若物料器具足,十萬東國華族人足矣.”
這話也許並沒有吹牛,非索港如今就有東國的援建專案,他們的工作效率與建設能力令當地人望塵莫及。
同樣的工程假如讓當地人自己去幹,恐怕幾十年也搞不定,而到了東國建工集團手裡也就是一年半載的事。
這些東國工人的工作量在當地人看來已經很大了,但他們還有閒暇去種地,在駐地內以及周圍開闢了很多片菜地,各種蔬菜都有,而且長勢都那麼好。
楊老頭是個嘴饞的傢伙,當地吃不著的各種新鮮蔬菜,他都攛掇華真行去東國工人駐地去買。
小華和楊老頭平時又能吃多少,工地負責人老雷以及工人們與華真行都混熟了,基本都是白送給他。
楊老頭也不白要,每次都讓華真行拿點東國產的菸酒過去。
那裡很多工人在東國時也沒種過地,為什麼跑到這裡就能開墾出田地,而且把菜種得這麼好呢?還養了雞能天天下蛋!有一次做了一盤土雞蛋炒紅椒之後,華真行問過楊老頭。
楊老頭告訴他,這就是基本素質和成長環境不同,簡而言之就是人不同。
人從哪裡來,就和那些菜一樣,都是從社會這塊地裡種出來的。
那些援建工人,在東國不僅接受了法定義務教育,而且至少都有高中學歷,東國的基礎教育是很紮實的。
他們已經學會了集體管理與勞動協作,從小耳濡目染,很清楚無論得到什麼都需要勤勞和智慧,他們就是成長在那樣一個文化環境中,既不懶也不笨。
所謂笨不笨未必是先天的智商,更重要的是代代傳承的思維方式;所謂懶不懶,最重要的則是相應的行為方式。
他們雖然從來沒有種過菜,只要有人教或者找到教學資料,就能上手種出來,而且能越種越好。
當時見華真行還在眨眼睛,楊老頭突然問了一句:“你見過這裡的人打井嗎?”
華真行知道什麼是水井,但從來沒有見過實物,當初學了這個東國字之後很疑惑,還找楊老頭問了很長時間,想搞清楚那到底是個什麼東西。
後來他自己學會上網了,又查了很多圖片和影片資料,算是見識了一番。
非索港當然建在有水源的地方,否則也不能發展成這樣一個大城市。
但是缺乏乾淨的飲用水是幾里國大部分民眾都面臨的問題,至少聯合國的每一份有關報告中都是這麼寫的。
其實幾里國的年平均降雨量並不算很低,但問題是雨季比較集中,而乾旱時間很長,這裡又極度缺乏水利工程。
非索港的中心區域有自來水,供水系統曾經被破壞過後來又重建了。
但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張,很多街區如今是沒有自來水的,他們都習慣了每天用罈子或桶去固定地點打水,很多人還把各種器皿頂在頭上。
生活在郊野的民眾平日基本都是去河流裡打水,旱季如果斷流了,則在低窪的水潭中取水,靜置沉澱就拿來飲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