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可以不說的,雖是實話卻很不給面子。
羅柴德沉思片刻才開口道:“人們常常會忽略一直關心他的人,卻傾向於關心那些不曾關注他的人,這叫闕值效應,是潛意識中的一種心理現象。
從原理上講,一直關心你的人,相當於恆定的刺激,你想要繼續獲得滿足感則需要更強烈的刺激。
而那些未曾關注你的人,他們的關注立刻會給你帶來新的滿足……”華真行:“嗯,這也可以叫犯賤效應,所以呢?”
羅柴德:“沒什麼所以,我只是學過心理學,知道有這麼一種效應而已.”
華真行:“那麼接下來你是否還要對我講一下富蘭克林效應?人會更容易對自己幫助過的人產生好感,卻傾向於忽略哪些幫助過自己的人。
嗯,楊老頭叫它舔狗與白眼狼效應.”
羅柴德驚訝道:“你怎麼懂這些,都是楊教你的嗎?”
華真行:“這些東西又不是什麼秘籍,你能學我也能學.”
正如羅柴德所說,每個人都需要有成就感和滿足感。
華真行從小最大的愛好,就是把未知的東西搞明白,這就是他的成就與滿足。
區區中小學教材就那麼些書,真不夠他看的,而且早就在三年前就全部讀完了。
華真行平時有疑問就會向楊老頭請教。
楊老頭基本都會與他討論一番,然後推薦他去看哪一方面的東西。
現在的網路資訊很發達,但想搞明白問題,就不能只接觸碎片化的資訊,而要主動去系統地學習。
墨大爺和柯夫子也會這樣做,他們倒沒有刻意把華真行往哪個專業方向上培養,只是在華真行有疑問時告訴他:古往今來很多人都曾有過同樣的疑問,先看看大家都是怎麼解決或解答的。
羅柴德並不瞭解華真行是怎麼長大的,所以才會很驚訝,他又追問道:“這些你都能記住?”
華真行想了想,也沒敢太吹牛:“不是記住,而是知道。
假如我根本沒學過這些,又不認同你,你會不會再講牛頓效應或者達克效應?這些心理效應確實存在,但不是你這麼用的吧?”
羅柴德:“華,你想說什麼?”
華真行反問道:“羅醫生,你剛才想說什麼?”
羅柴德低頭道:“我做的或許不夠好,也知道你的意思。
我剛才只是在分析,某些情況是什麼原因導致的,比如說闕值效應,它就是人的一種心理本能,也是人性的一部分.”
華真行眨了眨眼睛,引用了柯夫子幾年前說的一番話:“存在皆有因,但於人而言,並非一切都是理所當然,否則智慧何用?人之本心,並非本性,亦非本能,否則與草木何異、與禽獸何異?見美女而起色慾,那是本能,但在大街上看見美女欲起色就撲上去,那便是禽獸!”
柯夫子講的這段話,是教華真行怎麼解讀“克己復禮為仁”,在不同的時代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但其思想核心是相通的。
當初柯夫子講這段話的時候,隱約還曾感嘆,經過了許多歲月許多時代,來到非索港之後彷彿又回到最初。
說到這裡,華真行又想起柯夫子講過的另一段話,於是語氣一轉道:“為自己的行為找理由,心理學上叫歸因,對吧?書上講了外部歸因和內部歸因,但還有一種歸因書上沒講,也是一個老頭子告訴我的,就是說你這種情況.”
羅柴德納悶道:“什麼歸因?”
華真行:“叫上帝歸因,或者叫造物主歸因,將問題歸結於人性,彷彿只要是人就會犯某種錯誤,上帝就把人造成了這個樣子。
但真的是這樣嗎,當你能意識到並分析所謂人性的時候,就不是這樣了!否則人和草履蟲又有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