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跟我的車,也是我帶的第一個實習生。
參加工作並沒有幾年,對於領導讓帶實習生這個決定難免有些受寵若驚。
幾年前,帶我的師傅在鐵路上跑了半輩子,那一年他離退休也不過幾個月時間。
第一次見面,王曉便叫我“師傅”,這倒讓我想起了自己的師傅,只不過當時我並沒有叫他一聲“師傅”。
在鐵路上跑了大半輩子的人,其實這輩子都和鐵路息息相關,離不開鐵路了。
退休前,他說,江臨你還年輕,還有大好的時光,既然選擇了成為一名鐵路人那就好好幹,列車員這職業工作內容雖然沒什麼新意,時間久了也會燃盡人的激情,但其實也能看遍人情冷暖,重要的是不要見多了心也就跟著硬起來,人這一輩子啊,心還是得熱乎一些。
他在鐵路上的這幾十年,看著火車一直在提速,火車上條件越來越好,鐵路網四通八達,鐵路局也成了人們羨慕的工作單位。
以前的火車沒有空調,那時候全球氣候也沒變暖,一到冬天在火車上像是能把人冷死。
乘火車的人也不像現在是為了情懷,火車是很多地方人們賴以和外界聯絡的交通工具,揹著揹簍乘火車趕集的人多的是,他們大多是當地的農民,也就乘那麼半個小時便下車,下一趟火車過來時趕集也結束了,揹簍裡也塞滿了大樣小樣,開開心心回家。
每每說到這兒,他都會樂得不行,他說一到趕集日硬座車廂就坐滿了趕集的當地人,有些時候在火車上都能開始生意買賣,有一次他還買了把青菜帶回家。
師傅說的情境,我大概能想象,那該是一段多美好的日子?時間久了,鄉親們和火車上的工作人員也就熟識了,乘火車倒有了一股會親朋好友的意味。
現在是二零一九年的一月十五日,距離師傅所描繪的那段歲月也過去了幾十年,可師傅記憶中的那些場景依舊存在,鐵路上依舊跑著慢火車,作為群山和外界唯一的交通工具,建立起當地居民和外界溝通的唯一橋樑。
說起這些慢火車,我總會想起56335634次和56195620次列車,它們是成昆鐵路上唯二兩對慢火車,前者往返攀枝花至普雄,後者往返普雄至燕崗,途徑涼山彝族自治州,全程近600公里。
自1978年7月開通之日算起,它們已運營快49年。
列車上有專門設定的行李牲口車廂,會有肥豬、黑狗、雞、鴨、鵝。
想到這些,會慶幸自己是一名鐵路人,多了個見證人情冷暖和滄桑變更的機會,有些時候又會忍不住問自己一句:為何就這麼安於平凡?師傅說他最大的願望就是能去高鐵上工作,但到了這個年紀也是無可奈何。
他話外的意思我懂,他希望我能替他完成這個心願。
他和我說過很多的話,最令人動容的便是那句——一輩子都在鐵路上幹一種工作,脫離鐵軌有一種失落感。
我不知道最後會不會像師傅一樣在鐵路上呆一輩子,目前來看大機率上是會的。
很多人說過我是一個安於平凡的人,對於這一點從不否認,更多的時候我只求生活平平安安,哪怕平平淡淡。
做過最衝動的事,大概就是一個學軌道工程的人畢業到乘務段做了一名列車員。
想來,那也是彼此浪費的幾年。
大一時,有一次系裡組織開會,一個老師在臺上說,你們這個專業應該有很多人都是鐵路子弟吧?我知道你們這些人從小上著鐵路幼兒園、鐵路小學、鐵路中學,大學再學個和鐵路相關的專業,畢了業直接就到鐵路上工作。
比起那些畢業辛苦投簡歷找工作的人,你們確實幸運很多,但這不是你們不努力、渾渾噩噩的理由,大學四年我還是希望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