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般若 (第2/2頁)
義淨傳:飄著飄著到印度 笑面易珩 加書籤 章節報錯
划著去他能夠抵達的三處。
畢竟,他化自在天的王宮可不是他能夠隨意抵達的地方。
對於《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的功德,義淨長安尋聽的時候,曾經知道一些,他很感動。
義淨很喜歡從中間找各種佛教戒律有關的資訊。
在給百姓講法的時候,義淨很喜歡講《心經》,因為《心經》簡短,如果配上一些老百姓能夠懂的故事,講起來,老百姓能比較快速理解和接受那些資訊,並不斷轉化為老百姓日常生活中能夠幫助他們學懂學透的東西。
義淨髮現,在這個世界上,很多人沒有搞懂一個關係,那就是,很多人不斷在積累知識,卻並沒有將這些知識進行轉化。
其實,知識並不是越多越好,讀更多的書,只不過是讓人們更清楚認識這個世界上的各種事情,並進行選擇來進行轉化。
比如,義淨曾聽人說因果不可改,於是不斷批評別人:不要去想著幫別人或教訓別人,因為因果不可改。
義淨當時小,覺得好像有道理。
但被慧智禪師一句話點破:這是誤會了因果不可改。
因為,因果在成熟之前,任何新加入的因都可能會讓果的成熟變成另外的模樣。
就像一個人想要行偷竊之事,另外一個人提前知道了這人的意圖,透過巧妙的方式讓這人醒悟,這人醒悟了,終止了這種行為,並不是改了因果,而是增加了更多善因,使得惡果在成熟之前已改變了。
般若智慧,如果能夠正確理解並指導我們的言行,尤其是選擇比較合適的做法,就能更好地實現很多事情的變化。
義淨懸想常慜禪師,覺得這個世界上有一些事情,還是有些遺憾的。
如果常慜禪師當時能夠站在船上組織大家上小舶,實現不爭不搶,不打不鬧,大家都能逃離,會怎樣呢?但義淨知道,這種設想,可能不符合當時的情況,也許,當時的船隻用於逃生,並不足夠,總有人需要犧牲吧?義淨好希望,在未來,有辦法能讓大家在遇到各種生命危險的時候,能夠更好地實現生命的保全。
畢竟,這個世界上,像常慜禪師這樣的人,太少。
因為意外離開,終究對整個世界來說,是一種遺憾。
好在,常慜禪師被人們記住了,他雖死,那份慈悲卻已永遠化作了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之間的友誼橋樑。
訶陵洲的百姓,一定會有人記得他,記得大唐有這樣的捨身取義的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