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末羅瑜,義淨與僧人聊得最多的,是部派問題。

這些僧人,有不少是從佛逝國一起過來的。

義淨髮現,佛逝國的梵語是boja或Śriboja,從佛逝國到末羅瑜國,用船行駛的時間竟然也達到了十五天之久。

當然,這一段路程的行駛,與從中土大唐往佛逝國行進的情況不完全一致,這時候的行進,距離其實並不太長,因為一路上不少時候在繞著海岸線走,一路上走走停停,才消耗了十五天。

這很正常。

就像中土大唐,只要有較大的河流,就能形成一定的運輸渠道。

義淨很清楚地感受到了佛逝國國王派船送他們的好處。

因為是王船行進,有士兵保護,一路上沒有人打擾他們的寧靜。

義淨這才明白,為什麼佛逝國的僧人會那麼主動約他並配合他的時間出發,畢竟,王船不會送所有的人。

路上,有僧人悄悄指著義淨的通關文牒,也就是在唐朝稱為”過所“的錦帛,頗為羨慕地說:“你別小看了你手裡的這個東西,它能讓你在很多國家很順暢.”

“是啊,我也很感激大唐給我出具了這個過所。

相比玄奘法師,我可算是比他幸福多了.”

義淨感慨。

他是知道的,玄奘法師本來是不能出國的,因為他沒有過所。

他的過所是他離開大唐之後,由高昌國的麴文泰提供給他的。

這也就讓玄奘法師回國的時候,不得不先給唐朝皇帝說明情況,得到允准再返回國內。

而他義淨在這一點上是幸福的,他不需要考慮這些問題,因為貝州刺史已替他做好了這些。

“義淨師,你到末羅瑜也有一些時間了,你有沒有發現,末羅瑜layu,也有不少人將它稱為laya?”

一位僧人提到。

“是的,我也注意到了,它的聲音很像我們漢語的‘馬來’.”

義淨答道。

“義淨師,你知道嗎,我很懷疑,這個詞很可能是代表的就是大山的意思。

記得五天竺那裡有一片連綿的大山嗎?那一片連綿的大山被人稱為hilayas,人們說,它的意思是雪山.”

一位僧人道,“你聽,laya,hilaya,hi是雪,laya是山,你覺得對不對?”

“嗯,還真有可能.”

義淨沒有給特別準確的回應。

畢竟,這只是一種值得考慮的方案,到底對不對,還是值得思考的。

義淨現在最是,他們下一步應該如何行進。

畢竟,前往五天竺這個目標看似已經起步,卻也需要在等到真正抵達了五天竺才算成功。

望著末羅瑜一帶連綿的群山,義淨很如果水陸並行,有沒有可能進入羯荼?畢竟,這裡有一條河,如果沿著河流行進,能不能實現向羯荼的貫通呢?經過一段時間的打聽和追問,終於有路徑比較熟悉的商人幫義淨他們畫了一條行經路線圖。

大家展開地圖仔細商議之後,發現這種行進方式中,有的地方需要坐船,有的地方則最好請駱駝幫忙,還有的地方可能需要人力來實現。

而這些最好和商人一起行走,才能更懂得如何利用和調配資源。

義淨將與商人同行前往羯荼的想法說給大家聽,有人同意跟隨商人一起去看看,也有人覺得還是不要冒險,直接在末羅瑜學習佛法就挺好。

於是,從佛逝國出發的幾位僧人形成了兩條路線。

前往羯荼的人員相對較少。

義淨知道,自己是肯定要去羯荼的,因為他已經打聽過了,從佛逝國到末羅瑜之後,還是需要到羯荼港去,從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