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一段時間繞著山路走,義淨他們終於到了一個碼頭。

這個碼頭不大,位於一個小山城。

義淨向商隊中那位資助他的老闆瞭解了情況,知道了大致的情況。

從末羅瑜出發,經過了較長一段時間的行走,他們需要進一步向前行進,最好換小船從水路行走。

一方面,從這裡開始,水路反倒比陸路便捷,另一方面,透過水路可以直接抵達遠洋航船停靠的碼頭,不必再多走幾趟。

“有沒有風險?”

義淨問。

“當然有.”

老闆說,“我們無論走水路還是走山路,哪裡沒有危險?無論是什麼樣的風險,我們選擇了繼續向前,我們就已做好了儘量不出現問題的準備,但也做好了會出現問題的心理準備,不是嗎?”

“那倒也是.”

義淨笑了。

他明白了,其實,老闆他們早已對各種可能遇到的艱難了如指掌,他們只是一邊努力規避著各種各樣的危險,一邊努力前行。

義淨突然發現,即使成為了僧人,明白了四大皆空的道理,真遇到事情的時候,還是會感受到自己有著這樣或者那樣的慾望,並沒有完全放下。

比如,他問“有沒有風險”,實際上他也是不希望遇到風險的。

畢竟,他還沒有到印度呢,他還沒有完成他的使命呢。

如果讓他現在就失去生命,他會明白這是生命的無常,卻也不會願意接受。

“放心吧,我們也是經過較長時間的不斷摸索,才會這麼選擇,船的行走雖然有風險,但我們只要選擇經驗豐富的船伕,再加上這些船本身在水裡的吃水和平衡就比較好,只要不遇到大的風浪,不遇到盜匪,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老闆看出了義淨的謹慎,很認真勸說。

“好的,但願我們都能平安.”

義淨說。

掃了一眼正在不斷裝貨的夥計們,義淨將更多的目光投注到了那些船上。

船並不算太長,也不太寬,和義淨以前在貝州一帶運河中遇到的船大小差不多。

但是,船的整體風貌和家鄉那邊的船很不一樣。

義淨嘗試著用語言來描述各種差異,卻發現自己以前不太關心家鄉的船到底長什麼模樣,竟然一時有些難以確定到底哪裡不完全相同了。

“如果船是方丈室或者其他與佛教相關的用具就好了.”

義淨在心裡感慨。

之所以有這樣的感慨,終究還是因為,佛教相關的一切,因為可能最終牽扯到佛教戒律,因此,他相對比較用心留意,而其他的內容,他在很大程度上選擇性忽略,以至於現在的他,在很多時候知道,這裡有不同,那裡有不同,卻又難以特別清晰去總結出更多的不同來。

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義淨突然對《心經》有了進一步的感觸。

《心經》裡說,“照見五蘊皆空”,這個“照”字,用得真好。

心,如何是空的?佛祖大約是想告訴我們所有人,我們的心其實就像一面鏡子。

無論是色、聲、香、味、觸還是法,都是在透過眼、耳、鼻、舌、身、意接觸或者感悟,最終投射到心上。

心若接收了色,就形成了影像。

心若接收了聲,就形成了聲音的跡象。

如此類推,不過都看心是否接收。

所有的一切,心若不受,周圍無論什麼,都不產生作用。

就像義淨明明此前見過很多次中國的船,也坐過很多次中國的船。

到現在,他唯一關心過的船,只有能夠讓他順利在茫茫大海中行走的船,那些波斯商人的船。

而且,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