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是一種慢性肝臟疾病,其定義為“肝臟長期受到損害,最後無法正常工作的一個狀態”。在醫學上,它屬於一種病理狀態,其中肝臟因為持續受損而導致瀰漫性纖維化和結節再生,最終影響肝臟結構和功能。肝硬化可由多種原因引起,包括乙型肝炎、丙型肝炎、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等。

肝硬化分為代償期和失代償期。在代償期,肝臟儘管發生了一些病變,但尚可維持正常功能。失代償期則標誌著肝功能進入無法代償的階段,並可能出現腹水、消化道出血、脾功能亢進等嚴重併發症。

肝硬化的症狀在代償期可能較輕或無特異性,包括乏力、食慾減退、消瘦等。而在失代償期,症狀更為明顯,如全身症狀(消瘦、乏力)、消化道症狀(食慾不振、噁心、嘔吐等)、出血傾向和貧血、內分泌紊亂(如蜘蛛痣、肝掌等)。

肝硬化的治療包括病因治療、抗炎抗肝纖維化治療以及併發症的防治。病因治療是關鍵,如抗病毒治療、戒酒、治療非酒精性脂肪肝等。抗炎抗肝纖維化治療可使用抗炎保肝藥物和中醫中藥。併發症的防治涉及腹水、消化道出血、感染、肝性腦病、腎功能損傷等的治療。

肝硬化的預後取決於病因、嚴重程度、是否伴有其他症狀和疾病,以及治療效果。肝硬化幾乎總是永久性的且可進展,但如果及早發現,根據病因,有可能透過治療減緩肝硬化進展。

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制定的《肝硬化門靜脈高壓食管胃靜脈曲張出血的防治指南》和《肝硬化腹水及相關併發症的診療指南》等提供了失代償期肝硬化合並腹水、消化道出血、繼發嚴重感染、肝性腦病、肝腎綜合徵等的推薦意見。肝硬化的診斷和治療應綜合考慮多方面因素,包括病因、病史、臨床表現、併發症、治療過程、檢驗、影像學及組織學等檢查。

肝硬化患者在不同階段會展現不同的症狀和體徵,需要及時的診斷和適當的治療。同時,患者應定期接受監測,以評估疾病進展和治療效果。

下面詳細展開:

肝硬化是一種慢性肝臟疾病,其主要特徵是肝臟結構的變形和再生結節的形成。這種病變通常是由於長期存在的慢性肝臟炎症或膽汁淤積引起的。以下是一些常見的肝硬化病因:

1. 病毒性肝炎:乙型和丙型肝炎是導致肝硬化的常見原因,它們透過引起慢性肝臟炎症,最終可能導致肝纖維化和肝硬化。

2. 慢性酒精中毒:長期酗酒會對肝臟造成損傷,導致肝細胞的炎症和壞死,最終可能發展為肝硬化。

3.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這種病因引起的肝硬化在西方國家較為常見,與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代謝綜合徵有關。

4. 長期膽汁淤積:由於膽道梗阻或膽汁分泌異常,導致膽汁在肝臟中積累,引起肝細胞損傷和纖維化。

5. 藥物或毒物:長期服用某些藥物或接觸某些化學物質(如四氯化碳、磷、汞等)可能引起肝臟損傷,最終導致肝硬化。

6. 遺傳和代謝性疾病:如血色病、威爾遜病、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等,這些疾病透過影響肝臟的代謝功能,可能加速肝硬化的發展。

7. 免疫紊亂:自身免疫性肝炎和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等免疫性疾病也可能導致肝硬化。

8. 寄生蟲感染:如血吸蟲病,可能導致肝硬化。

肝硬化的診斷通常基於病史、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肝功能檢查、病毒性肝炎標誌物等)和影像學檢查(如腹部超聲、CT、MRI)。在一些情況下,可能還需要進行肝臟活檢來確診。

治療肝硬化的關鍵在於儘早診斷並針對病因進行治療。例如,對於病毒性肝炎引起的肝硬化,可能需要抗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