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腸胃炎,通常被稱為胃腸炎或急性胃腸炎,是一種由多種因素引起的胃腸道急性炎症。這種炎症通常影響胃和小腸,但也可能涉及大腸。急性腸胃炎的主要特徵是胃腸道黏膜的急性炎症反應,可能由病毒、細菌、寄生蟲感染引起,或者由於攝入了有毒物質、藥物反應、食物不潔等非感染性因素導致。

急性腸胃炎是一種影響胃和腸道的急性炎症,通常由多種病原體引起,包括細菌、病毒和寄生蟲等。此外,非感染性因素,如食物過敏、刺激性食物、藥物反應、酒精、咖啡、濃茶等化學因素,以及生冷、過熱等物理因素,也可能導致急性腸胃炎。全身性疾病,如神經系統疾病、心腦血管疾病等,也可能由於影響機體免疫力和胃腸黏膜屏障功能,而成為急性腸胃炎的誘發因素。

感染性急性腸胃炎根據病原體的不同,可以分為細菌性、病毒性和寄生蟲性等型別。成人中病毒感染導致的急性腸胃炎比例較高,尤其是輪狀病毒、諾如病毒、腺病毒和星狀病毒。這些病原體通常透過食物、水或接觸傳播,尤其在夏秋季節,由於氣溫高,食物容易腐爛,細菌和病毒繁殖增多,從而更易引發感染。

非感染性急性腸胃炎可能由應激、藥物、酗酒或食物過敏等因素引起。例如,某些藥物如非甾體類消炎藥(NSAIDs)可能對胃腸道產生刺激作用,酗酒和食物過敏也可能導致急性腸胃炎的發生。

急性腸胃炎的典型症狀包括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等,腹瀉時糞便可能為水樣或蛋花樣。嚴重者可能伴有發熱、脫水和電解質紊亂,甚至可能出現休克和意識障礙等症狀。對於小兒患者,低齡、餵養方式、潛在的慢性疾病或免疫缺陷,以及環境或社會經濟因素,都可能成為急性腸胃炎的誘發因素。

在治療急性腸胃炎時,主要方法包括止吐、止瀉、補充水和電解質,以及必要時的抗炎治療。對於細菌感染引起的腸胃炎,可能需要使用抗生素,但大多數腹瀉病例並不需要抗生素治療,因為大約70%的腹瀉病例是由非細菌感染引起的。對於脫水明顯的患者,應及時採用靜脈輸液治療,而對於嘔吐嚴重的患者,則可能需要暫時禁食、禁水,待症狀好轉後再逐漸恢復進食。

急性腸胃炎的臨床表現多樣,常見的症狀包括:

1. 腹瀉:頻繁排便,糞便可能為水樣、稀便或帶有未消化食物殘渣。

2. 噁心和嘔吐:患者可能感到胃部不適,出現噁心感,隨後可能發生嘔吐。

3. 腹痛:通常表現為上腹部或臍周的不適或疼痛,可能是持續性的或陣發性的。

4. 發熱:部分患者可能伴有低熱或高熱,這通常提示有感染的存在。

5. 食慾減退:由於胃部不適,患者可能沒有食慾或食慾明顯下降。

6. 體重減輕:由於食慾減退和消化吸收問題,患者可能出現體重減輕。

7. 脫水症狀:由於頻繁的嘔吐和腹瀉,患者可能有脫水症狀,如口渴、面板彈性差、眼球凹陷、尿量減少等。

8. 電解質紊亂:嚴重脫水可能伴隨電解質失衡,如低鈉、低鉀等。

9. 全身症狀:包括乏力、頭痛、肌痛等。

急性腸胃炎的症狀通常在攝入受汙染的食物或水後幾小時到一天內出現,但也可能在幾天內逐漸發展。症狀的嚴重程度和持續時間取決於病因、患者的年齡、整體健康狀況以及治療的及時性。

兒童、老年人和免疫系統受損的患者更容易出現嚴重症狀,需要特別注意。如果症狀嚴重或持續時間較長,應及時就醫。

急性腸胃炎的診斷通常依據患者的臨床症狀、體徵以及一些輔助檢查方法來進行。以下是幾種常見的診斷方法:

1. 病史詢問:醫生會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