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下垂,醫學上稱為胃位移,是指胃部位置低於正常解剖位置,導致胃的緊張度下降,胃壁肌肉鬆弛,胃的形態和功能受到影響的一種病症。這種情況可能由多種因素引起,包括先天性因素、肌肉或神經功能障礙、長期節食或快速減肥、多次妊娠、手術後併發症等。此外,長期從事重體力勞動或長期臥床也可能增加患病風險。

胃下垂並非一種疾病,而是其他疾病或生理變化導致的一種表現。它可能不會直接引起症狀,但當胃部下垂到一定程度時,可能會影響胃的正常功能,導致消化不良、胃動力減弱等問題。胃下垂的診斷通常需要結合臨床症狀和影像學檢查,如X線鋇餐檢查、超聲檢查或胃鏡檢查,以評估胃的位置和形態。

胃下垂的治療主要是針對其症狀和引起下垂的原因,包括飲食調整、藥物治療、物理治療和在必要時的手術治療。預防胃下垂的措施包括保持健康的體重、避免過度節食、保持規律的飲食習慣、避免過度勞累和加強腹部肌肉鍛鍊。

胃下垂的病因可能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 解剖結構因素:一些人可能因為解剖結構上的異常,如胃周韌帶的鬆弛,導致胃部容易下垂。

2. 肌肉功能減弱:腹部肌肉力量不足或功能減弱,無法有效支撐胃部,可能導致胃下垂。

3. 長期節食或快速減肥:長期節食或快速減重可能使腹部脂肪減少,影響胃部的支撐,進而導致胃下垂。

4. 多次妊娠:多次懷孕的女性由於腹部多次膨脹和收縮,可能導致腹部肌肉鬆弛,進而引起胃下垂。

5. 手術後併發症:某些腹部手術可能會影響到腹部結構,導致胃下垂。

6. 長期臥床:長期臥床的患者由於缺乏運動,腹部肌肉可能會逐漸萎縮,導致胃下垂。

7. 年齡因素: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的肌肉和韌帶等組織會逐漸退化,可能導致胃下垂。

8. 營養不良:長期營養不良可能影響肌肉和結締組織的健康,進而導致胃下垂。

9. 慢性消耗性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等,可能導致腹部壓力長期增高,影響胃部位置。

10. 神經因素:控制胃部肌肉的神經功能出現問題,也可能導致胃下垂。

胃下垂可能不會引起明顯症狀,但也可能伴隨消化不良、胃部不適、飽脹感、食慾下降等問題。確診胃下垂通常需要醫生結合病史、體檢和影像學檢查來確定。治療方法可能包括飲食調整、加強腹部肌肉鍛鍊、穿戴腹部支援帶或在個別情況下的手術治療。

胃下垂是一種臨床綜合徵,指的是站立時胃低於正常解剖位置,胃小彎弧線最低點降至髂嵴連線以下。輕度胃下垂可能沒有明顯症狀,但中度以上患者常出現胃腸動力差、消化不良的症狀。典型症狀包括腹脹及上腹不適、持續性隱痛、飯後噁心和嘔吐、便秘等,這些症狀可能與食物攝入的量有關,且飯後活動可能使疼痛加重 。

胃下垂的診斷主要依靠體格檢查及影像學檢查,如X線鋇餐造影檢查,可以幫助確診胃下垂,並具有無痛、安全等優點 。治療主要以預防為主,症狀輕者平時應注意加強營養,定時定量飲食,還可服用促進消化、促進胃動力的藥物,減少胃內容物停留時間,促進胃排空。若無明顯改善或症狀嚴重的患者可行手術治療 。

預防胃下垂可以透過避免長時間站立或久坐、不暴飲暴食、保持樂觀開朗的情緒、積極參加體育鍛煉等方法進行 。營養與飲食方面,建議少食多餐,細嚼慢嚥,食物細軟,餐後避免運動,餐後可平臥片刻,並注意補充營養,增加能量與營養攝入 。

胃下垂的臨床表現還包括神經精神症狀,如失眠、頭痛、頭昏、遲鈍、抑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