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慢性病毒性肝炎 (第1/11頁)
百病叢生:食療養生 愛吃章魚小丸子的一個 加書籤 章節報錯
慢性病毒性肝炎是指由病毒引起的肝炎病程持續半年以上的情況。它通常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或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並且可能導致肝硬化或肝癌等嚴重健康問題。慢性肝炎可以是無症狀的,但有些人可能會出現全身不適、食慾不振和疲勞等症狀。診斷通常基於血液檢查結果,有時需要進行肝活檢來確診。治療可能包括抗病毒藥物或其他藥物,嚴重情況下可能需要肝移植。
慢性病毒性肝炎的主要病因是病毒感染,特別是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感染。這些病毒可透過不同的途徑傳播,包括血液傳播、性接觸傳播和母嬰傳播。例如,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通常透過血液、性接觸或母嬰途徑傳播,而甲型和戊型肝炎病毒則主要透過糞-口途徑傳播。
除了病毒因素外,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發展還可能與多種因素有關,如治療不當、營養不良、同時患有其他傳染病、飲酒、服用對肝臟有損害的藥物,以及免疫因素等。此外,其他型別的病毒性肝炎,如甲型、丁型和戊型,雖然通常不會導致慢性肝炎,但在某些情況下,例如丁型肝炎病毒在已經感染乙型肝炎的人群中可能會引起更嚴重的感染和健康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慢性病毒性肝炎可能沒有明顯症狀,或者症狀較為輕微,如全身不適、食慾不振和疲勞,但長期未治療的慢性肝炎可逐漸發展為肝硬化、肝功能衰竭甚至肝癌。因此,及時的診斷和治療對預防這些嚴重併發症至關重要。
慢性病毒性肝炎的臨床表現典型症狀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幾點:
1. 乏力和食慾不振:這是大多數肝炎患者的常見症狀,特別是黃疸型肝炎患者表現更為嚴重。
2. 尿黃:黃疸型肝炎患者都有尿黃的症狀,尿色可能加深至茶色或豆油狀,繼而面板及鞏膜發黃。
3. 肝區痛:患者可能會感到右上腹或右背部的疼痛,疼痛程度不一,可能為脹痛、鈍痛或針刺樣痛。
4. 黃疸:面板和(或)眼白髮黃,小便顏色加深,是肝炎比較常見的症狀之一,若出現黃疸,表明病情可能加重。
5. 蜘蛛痣和肝掌:面板上的紅點周圍有血絲狀,稱為蜘蛛痣;手掌心泛白無血色,大魚際和小魚際明顯發紅或出現片狀紅斑,稱為肝掌。
此外,患者可能還會有腹脹、噁心、嘔吐、消瘦等消化系統症狀,以及由於肝臟功能異常引起的其他全身性症狀。需要注意的是,慢性病毒性肝炎可能沒有明顯症狀,或者症狀較為輕微,但如果不進行及時的診斷和治療,長期未治療的慢性肝炎可逐漸發展為肝硬化、肝功能衰竭甚至肝癌。
慢性病毒性肝炎的診斷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 血清學標誌物檢測:透過檢測血清中的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等標誌物來判斷HBV感染的狀態。HBsAg陽性表示存在HBV感染,抗-HBs陽性則表示具備免疫力。
2. HBV DNA定量檢測:透過實時定量聚合酶鏈反應法(PCR)來定量檢測HBV DNA,評估病毒複製水平,是抗病毒治療適應證選擇及療效判斷的重要指標。
3. 肝臟生物化學檢測:包括ALT、AST、膽紅素、白蛋白等指標,反映肝臟損傷和功能狀態。
4. 肝纖維化無創檢查技術:如AST和血小板比率指數(APRI)評分、肝纖維化4因子指數(FIB-4)等,用於評估肝纖維化程度。
5. 影像學檢查:包括腹部超聲、CT、MRI等,用於觀察肝臟形態,瞭解有無肝硬化,發現佔位性病變並鑑別其性質。
6. 病理學檢查:透過肝臟活組織檢查來評估肝臟炎症壞死及纖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