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活剮了他。

但朕念在其曾有功於社稷,並未誅其九族,這也是朕唯一能做的了。”

眾人有點慚愧,好像他們真的錯怪陛下了。

“可東林黨人並沒有就此罷手,為了平息東林黨人的怒火,朕又不得不將溫體仁下獄,這就是朕的無奈之舉,試圖平衡各方的利益,但卻始終平衡不了,黨爭不斷,內鬥不止,甚至闖賊都打進京城了,還在內鬥,大明江山不忘才怪。”

“所有朕才會說,朕非亡國之君,臣皆亡國之臣!”

原來當皇帝,也有這麼多無奈的地方啊!

“大明王朝之所以淪落到這個地步,非朕不用力也,實則黨爭內鬥耗盡了大明江山所有。”“朝中大臣個個都只盯著自已手裡的那一畝三分地,生怕被別人奪了去,受到了損失,試問朝中,又有幾個文臣武將,為朕想過,為大明江山考慮過。”

“國庫和朕的內帑,只有十萬兩白銀,沒錢發軍餉,搞笑的是,朕卻在眾皇親國戚、朝中大臣家中,抄出了五千萬兩白銀。”

“朕曾拉下面子,苦苦哀求,讓他們捐點軍餉,支援前線,奈何整個朝堂,只捐了五萬兩不到,哪怕他們拿出五分之一的家財,大明也不會落到如此地步。”

“是大明沒錢麼?不,大明的錢都掌握在了皇親國戚、達官貴人的手中。”

“是大明沒兵麼?不,光平賊將軍、太子少保、寧南侯左良玉手上就有八十萬將士,但朕發出勤王令,又有幾個將領率軍前來?”

……

眾人仔細想來,確實是如此。

倪元璐本是想勸誡崇禎,想不到他卻跟個村婦一樣發起了牢騷,很是不滿。

“陛下,既然知道時局如此艱辛,就更應該採取措施,加以預防,積極應對,而不是在這裡發牢騷。”

崇禎遺憾地笑了笑,看來,這世上真的沒人懂朕了。

“呵,朕不是在推責,朕只是想告訴爾等,大明江山走到這一步,非朕一人之錯也!”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個道理朕不懂麼,為何李自成一句‘吃他娘,著她娘,吃著不夠有闖王。開了城門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就能讓眾人追隨,你們可曾好好想過?”

李邦華看了滿臉怒氣的崇禎一眼,說道:“是因為他們活不下去了。”

“那為什麼他們活不下去了?除了天災之外,就沒有別的原因?”

眾人都愣住了,這不就是天災造成的嗎,還能有什麼原因。

崇禎看著傻愣的眾人,氣不打一處來,大罵道:“朕在深宮待久了,難不成你們,也跟朕一樣,被關在這金絲籠中,不知民間疾苦麼!”

“陛下,除了天災,難不成還有別的原因?”

左都副御史施邦曜詢問道。

“因為老百姓的土地被兼併,為了維持軍隊開銷,不得不向他們增稅,讓他們本就因天災而食不果腹的生活雪上加霜,但凡還有一口吃的,他們豈會冒著被誅九族的大罪造反。”

“但不向他們增稅,朕又能如何?朕曾力主向富商巨賈收稅,減輕百姓的負擔,但不僅富商巨賈反對,朝中的東林黨人也聯合起來反對,說朕與民爭利,最後不了了之。”

“諸位愛卿以為,朕要如何,朕又能如何,朕不妨告訴諸位,這些問題要是解決不好,就算逃到了應天府,不出意外的話,也會守不住。”

“陛下,不能吧,應天府可是還有個小朝廷的存在,我們一到,馬上就可以運轉過來,號召天下有志之士,滅賊抗金,何愁大明江山不能光復。”

崇禎無奈地看了王家彥一眼:“你覺得,應天府就沒有黨爭就沒有內鬥,就沒有聽令不聽調的情況,現在,我們可是外來者,他們才是本地的,誰說得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