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狩獵者遊戲(4) (第1/2頁)
傀儡帝:無限重生,瀕死輪迴 狼牙錘頭鯊 加書籤 章節報錯
午門在莊重的氣氛中緩緩敞開,朝臣們像流水般依次進入,他們的腳步聲和衣襬間輕微的摩擦聲在空曠的宮殿中迴響,彷彿在低語著宮廷的秘密。
突然,一陣悠揚的鐘聲響起,迴盪在宮殿的每一個角落,標誌著朝會的正式開啟。宇文昭深吸一口氣,整理了一下身上的朝服,彷彿在整理著自已的思緒和情緒。然後,他邁著堅定的步伐,向那金碧輝煌的殿堂走去。
神武殿內,宇文炎已經坐在龍椅上,黃布遮擋著他的身影。宇文昭走到殿下,行了一個標準的朝拜禮,然後抬起頭來,目光直視著前方。
紫衣太監孫公公手持黃絹,步履匆匆地走上殿前,聲音尖細而洪亮:“奉天承運,皇帝詔曰:自古人才為國家之根本,推舉之制已顯弊端,今朕決定實行科舉之制,廣開才路,選拔賢能。自即日起,廢除推舉之制,凡我朝子民,皆可應考,以才取人,不拘一格。欽此!”
宮殿之內,頃刻間喧囂四起,對於推舉制度的改革,眾說紛紜,意見紛呈。那些位居朝廷要職的大臣們,早已耳聞科舉制度之名,私下裡亦曾潛心鑽研,探究其背後的利弊得失。然而,他們萬萬沒有想到,聖上竟然會如此雷厲風行地頒佈旨意,將這一嶄新的制度推向實施。
紫袍大臣手持玉笏,慷慨陳詞:“科舉之制,乃國家選拔賢才之大道,不拘一格,方能廣納良才。”言畢,他環顧四周,眼中閃爍著堅定之光。
青衫大臣則不甘示弱,反駁道:“推舉之制,歷經千年,早已深入人心。士族之中,不乏英才,何須捨近求遠?”他揮袖之間,盡顯儒雅之風。
二人你來我往,言辭犀利,朝堂之上氣氛緊張。周圍官員們或竊竊私語,或面露沉思,每個人的眼神中都透露著對這場辯論的關注和期待。
正當爭論激烈之際,宇文昭站了出來。他身著朝服,腰板挺直,聲音洪亮而堅定:“陛下已經與我商議過此事,推舉制度固然有其歷史淵源,但已無法適應當今時代的需要。實行科舉制度,讓更多人有機會透過自身的努力獲得官職,方能真正實現國家的繁榮與強盛。”
那位一向沉默寡言、不苟言笑的老臣呂蒙儒,此刻正邁著蹣跚的步伐緩緩走來。他那飽經滄桑的臉上刻滿歲月的痕跡,彷彿訴說著他一生經歷過的風風雨雨。這位老者曾追隨太祖征戰南北,歷經無數次生死考驗。
他不僅文采斐然,能夠揮毫潑墨寫下錦繡文章;更有著卓越的軍事才能,可以縱馬馳騁疆場,手刃敵寇。他的英勇事蹟早已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傳說,但如今他已年事漸高,身體也大不如前。然而,儘管歲月已經在他身上留下深深淺淺的印記,卻依然無法掩蓋他那堅毅而睿智的目光。
走到宇文昭的對面,呂蒙儒停下了腳步,他微微抬頭,用那雙炯炯有神的眼睛直視著宇文昭。他的聲音低沉而有力,像是從遠古傳來的迴音,在空曠的殿堂中迴盪:“宇文昭,你口口聲聲說科舉制度選拔人才優於推舉制度。你有如此荒謬的想法,是不是天天吃素,把自已的腦子給吃壞了?”他的話語中帶著明顯的嘲諷和不滿,彷彿是對宇文昭那種不切實際的想法的一種嚴厲批評。
宇文昭聞言,並未動怒,反而嘴角勾起一抹冷笑:“本朝是孝道治理天下,我日日吃素,實為父親守孝,盡我為人子之責。至於科舉與推舉之爭,非個人口味之好惡,而是關乎國家人才選拔之大事。您要反駁我,不妨拿出實據。我宇文昭雖年輕,卻願聞其詳,虛心受教。”
呂蒙儒輕蔑的說:“推舉制度遠比科舉制度強,這還用我拿出實據?用你的腦子好好想想就能想出問題來。首先,科舉考試的內容千篇一律,而朝廷需要的人才,具體到方方面面,豈是幾張試卷能衡量的?再者,推舉制度下,各地官員、鄉紳名流,他們與基層民眾緊密相連,更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