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確實是真實的了。
為什麼?因為在我從事我感興趣的事中,我能獲得快樂、喜悅與滿足的情感。
這些心情不會讓我墮入無聊、無意義的虛無之中。
我的道路也是很明顯的了,就是緊跟著道的節奏而展開我自己的做事。
道路是道的具體展開,我就要在我的道路中充擴自道的豐富內容。
那麼什麼樣的事會組成我自己的道路呢?還是說不是事本身組成了我的道路,而是從仁之悱惻中我得出了我能從事中所取得的真實,這種真實與我動力而前進成路。
這種內心真正的感覺構成了我對世間事的喜愛與堅持。
從這裡就可以看出,喜愛的標準從來不是外在的,而是內在的感覺在面對具體事物的時候明確地告訴了自己自己喜愛著、深愛著當下與己面對的事物。
這裡要逆反著來看待道路的確是,是我們的喜歡選擇了確定的道路,而非由外使我們被迫走出這樣一條道路。
但大多數人都是隨波逐流的,不是嗎?那是他們沒有掌握真正的方法吧?我們在世界中生存,這是一個基本事實。
然後呢,我們在其中總是遇到種種人物事,我們都按照當下情緒對人物事有所取捨,往復迴圈至死。
這是通論,其中的選擇又可以給出一種正確的方法:關注當下的心情。
要把“關注當下的心情”作為與呼吸同等重要的念頭來看,時時參照,那麼個體自身就會收穫一系列喜歡。
這種喜歡不必高尚,拿我自己來說:吃糖這件事,我喜歡;讀古詩這件事,我也喜歡;讀《道德經》這件事,我也喜歡;觀賞美好的風景這件事,我也喜歡;欣賞美好的人這件事,我也喜歡。
這些都是很具體的喜歡,將這些所有的喜歡彙集起來,透過立大小的簡單排序,你就會得出一條以道為根本的道路。
也就是說透過現象而得出本質,要把道理運用到實際情況之中。
我有這麼一個求道的目標,而我要在我自己所遇到的任何事物中作出取捨,取捨的標準就是內心悱惻、喜悅、厭惡等的感覺。
道、德、事,在這裡涉及到三個概念,但這三個概念其實只是由道這根本即是而推衍出來的,仁之德(仁的一個作用)是判斷標準,事是反觀逆覺的內容提供。
暫時沒獲根本道的人,在世界中又該如何自處?有德,透過德的當下確定步步推導,自會得出自己人生真正開端的可行之道路。
道有,而挺立道,再重觀所有。
“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
《道德經》中已經給出答案,步步逆反推斷過去,就是獲道的一個方法。
這裡所有的言語組成的只是一個開始。
然後,我們要沿著這條道路走下去。
到此,我感覺我的思考已經到了盡頭不能再思考下去。
可是,智慧不就是這樣透過不斷正確的思索得來的,不經歷不達到當前境界的窮盡,又怎麼能步步前進,到達自己想要去往的方向。
稍作總結,這三者確實只是道的一體展現,道即是我之自道,簡稱道即我,仁之德是對當下事情的不斷確定,就在一件件事情的開始、經歷與完成中。
第一節課的鈴聲忽然響起,應激反應一樣,我開始感覺昏昏欲睡。
勉強應付了事,我飛奔向食堂,吃飯似乎也是我人生一個樂趣!吃飯中不也一樣有喜歡吃的食物和不喜歡吃的食物嗎,將其選擇出來,就構成了獨屬於自己的吃飯習慣。
那類比一下人生?
ps:上述這些問題的答案在之後皆會一一解答,答案對於此時的霍雲成來說尚未成是,就像道路的前進總要一步步去做一樣,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