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死矣?混沌假死矣?不過雖死猶生,雖生猶死罷了。
生者是有七竅之混沌,死者是混沌之混沌。
然泯七竅則混沌復歸本來之混沌矣。
混沌雖死,儵忽了無蹤跡,混沌已成確是矣。
混沌者先天也,確是者後天矣。
儵忽造作,儵忽生滅。
混沌死,儵忽自然無蹤無跡。
此即《莊子》原文:“南海之帝為儵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
儵與忽時相與遇於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
儵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
’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
之詮釋。
混沌儵忽死,天地儵忽生。
儵忽生死者,道理也。
一天地之生實際要歷長久之時而一天地方能生。
天地承混沌之物與道,而是我們生存之天地,在此先只說我們自己生存之天地。
混沌生滅之道理,讀者不得不謹慎思之且自得,否則文字無意義。
混沌死而天地有。
然混沌與天地,雖有概念之不同,然究其根本實在無異:混沌是天地之依仗,天地是混沌之確是,二者有別者在於形式之不同,本質卻無異也。
天地即依混沌,混沌中確有天地。
混沌順生天地,天地逆歸混沌。
物質已然在,於是勤思其道。
《莊子》說:“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
道勉強說之,實在無言可說;若是具體而說,億萬字仍未盡。
道於人即個體存在之我們來說,能實實在在感受到,感受到而有真情因受而生,而有真信因感而確。
道之為便是無為之真境界,無為而有天地,天地既生確實有為,此即無為而有為之真正意思。
自古及今,有言或無言而傳而得,自思自得不思不得。
如果說確信有那麼真實便有,這種思想是唯物還是唯心?人們還在執著於唯物唯心之爭,其實無意義,重點在於是否存在。
在這裡我們要實用主義一點,先在我們存在著這個條件中實踐,實踐而得即真,實踐不得即保留說法。
錯者一定錯,對者一定對?拋卻條件不談,何來對錯?
注意自本自根這個說法,不要輕易略過。
若人做到自本自根,如何?天地不在,己亦存之。
那麼,我存在在哪裡?虛空中我自有世界。
人若同道,不思議至如此。
還說仙佛為神話?不過體道至深罷了。
道承有一,一即同道。
天地混沌有何相異?然同道一之別,天地混沌確然有別,二者是純素與繁華之區別。
單獨解釋道就是如此空泛無言。
道名亦勉強。
此節先立混沌天地之泛說,而萬物在其中人在其中矣。
天地即混沌,人便不要將目光侷限在一天地萬物中;混沌即天地,人也不要將目光超離在天地之間,只是一道純如,道德並立悠然行去而已。
宇宙混沌之大化而有天地,此順然大觀至此。
此節展露一背景矣。
於是,其中道理隨《莊子》文儘可說。
接下來的文字,順從自然、人、事而說,再逆提有修行,盡人事聽天命的同時超越天地。
詳述在文章中。
即“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