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夜,霍雲成厭倦了總是隻抄古書原文,於是就想著越過原文,而關注文章言內言外之本意。

自忖:那從哪本書而看某人之註釋呢?就從最喜歡的《莊子》開始吧。

於是他從身後書架上盡目略去,看到一書:《

詮釋》無名氏撰。

正此時心想,既見便是有緣,那就從這本書開始看起吧。

良宵,涼風從窗戶透進,月明星稀,安靜閒適氛圍正適讀書。

外皮只題目《

詮釋》,名字或許也是後人加上的。

翻開此書,無序無題,而是正文次節標題《莊子》詮釋1:混沌倏死,天地忽生。

以下第一節正文:

宇宙混沌,何分南北?不過一茫茫然,無物無象、混混沌沌,不知前不知後不知左亦不知右,也不知上下與四維。

那麼混沌裡有什麼?不過物與道二者罷了。

前文不是說無物無象嗎,這裡何來物之一說?此物自然與前物不同矣。

此物所說者是指代物,說有一無物無象之物存在,構成了混沌存在的物質載體。

這種物不能為人的肉眼所見,卻是一切世界物質的生育之載體。

然仍是物,逃脫不了物質的範疇。

而道這裡便是說混沌物中自有規律,道在此是規律意,能生億物億象;這個道未生億物以前,還只是可能性的道,不確定的道。

雖說能生,但道即物,物即道,二者無分先後同時具在。

物有始基的涵義,道有元規律的涵義。

物象之物已經是具體之物,與始基之物相距甚遠,然皆為物矣。

混沌由人觀,只是一無而已,只是一空而已。

混沌自處,悠閒自適,怡然自樂;往宇宙那邊見到無邊黑暗,往另一邊也見無盡黑暗,轉瞬又回中央與虛空即眠。

不見明亮,自然以為黑暗理所當然;不見繁華,自然以為純素已經足夠。

而偶然心生造作,自然外緣來助,於是聞儵忽說南北之紛呈,思接不暇,心已欣然嚮往之矣。

儵忽者,造作也;混沌中何分南北?因能被引想,而能見世物種類雜異,且在其中能予意之舒樂,見所未見,聞所未聞,於是混沌待儵忽甚善。

請再思之,何有南北?上南下北,前南後北。

因辯方位,而強名南北;人立天地間,上南下北,而離坎象生。

請再思之,混沌無處不在、無時不在,何必儵忽要在中央匯聚,偏南一點,偏北一些,有何不可?規律所在,關竅所在矣。

人之混沌承宇宙混沌,人即宇宙,宇宙即人。

宇宙分身心,人亦分身心。

中央何在,中央即在,強說中央,無思無慮,何有中央?此修行之關鍵也。

造作與自然之分別即在是矣。

後文隨文自述。

如上而說回混沌。

儵忽而欲報混沌之德者,不僅要使混沌能思萬物且意樂其中,而且要使混沌見所能見,要使混沌在實際中真真正正見嗅聞嘗觸其意樂中之事物矣。

無者以為道,有者以為德,失道而後德。

此中關鍵在於混沌同意了儵忽之建議,樂而從之,一切自因自為、自果自受。

若混沌不從見聞意樂,不納儵忽之幫助,儵忽又怎能日鑿混沌竅而歷七日。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從道之德,雖德不德。

這是迴向逆提工夫,在此稍提,後文廣說之。

此從宇宙生天地,天地生萬物,人立其中之順觀大化而說;暫且不提回向逆提工夫。

於是,竅成混沌死。

混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