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三村村委的大門前。
雖然這是蘇清石與魏東來的第一次見面,但實際上二人在見面之前便已認識許久了,因為魏東來,正是那“信中老五”。
這段時間魏東來比蘇清石更忙,魏東來的燈飾廠一共有四個出資人,魏東來出資三萬,另三人各一萬。這六萬啟動資金,讓魏東來可以多面操作,除了在村子裡把產量做大,他還在鎮裡租了門面,在那裡做二次包裝,並拓展客源。
由是一來,便相當於更大規模的“前店後廠”,魏東來不僅時常在鎮上辦事,近來魏家也頗不平靜。
魏家是源三村第一大戶,大戶意味著親戚多,同時也意味著不近的親更多。小家小戶捂一捂就過去的事,到了魏家便在全村鬧得沸沸揚揚,隨著人們私下裡各種串閒話,還生出來諸多版本。
魏東來並不是最小的,魏家還有一個老六,名叫魏東昇。
這個魏東昇早些年前便外出打工,據說是做光碟生意,不久之前回到源三村,希望從家裡得到一些支援。恰也這段時間,魏東來的燈飾廠正式開拔,錢終究不是蒜瓣,不是想掰開花就掰開花。
由此而產生的矛盾並不是新鮮事,蘇清石身邊的源一村也有很多現成的例子,一些外出闖蕩的人,為了錢會和老家的人鬧得非常不開心。
不得不說,這裡面有很大的觀念差異。
家裡人不知外面的世界,認為孩子走出之後見識了花花世界,在燈紅酒綠中變了,一下子要這麼多錢絕不是什麼好事。每問起來沒店也沒廠,更讓人滿心嘀咕,越鬧越是痛心疾首。
而外出的人滿腔急切,內心充斥著家裡對他們的不理解,他們處在一個當口,那不僅是一筆錢,堪稱是前途的改觀。他們甚至會說到時還家裡十倍,可家裡人一聽,天底下哪有來錢這麼快的事,心裡更是沒了底。雖不至於家家戶戶鬧得風風雨雨,但這絕非個例。
如此衝突背後的原因,其實非常簡單,外出的人被小商品的活躍刺中神經,無論光碟、箱包、鞋帽,從進貨到流通,人人都是小老闆,甚至不需要門店。他們極度渴望流動資金再活一點,目前這個階段最大的助力當然是家裡了。
而村裡人只認供銷社、物資配額,不懂商業更不懂經濟,有些脾氣大的家長,拗得急了老子把魚塘炸了,這個家誰也別好過。
而魏發財是個非常保守的老者,魏東來肉眼可見的廠子尚且讓他不踏實,更不要說只帶回一箱光碟、全村沒一個播放器的魏東昇了。
魏東來此人,國字臉、粗眉毛,看面相是一豪爽之人,不過與蘇清石見面時,隱約之間還是能讓人看出一絲疲態。
蘇清石關注著“東來燈飾”,魏東來也同樣瞭解到蘇清石這邊的動向,若非一些難解的事從中攪著,斷不會等到這一刻。
想起那日幫魏發財一通分析,蘇清石很自然地叫了一聲五哥,魏東來引著蘇清石,二人各騎一輛腳踏車,一路向南。
“說起來我得謝謝你,這麼多年老爺子給大哥的信,頭一遭他說我寫。”
蘇清石笑著搖頭,“那天是我太沖動了,後面我家老爺子的反應也是頭一遭。”
魏東來笑望一眼蘇清石,二人相見只有十多分鐘,然而三言兩語就抹去了許多生疏。
“你呀,有魄力。”
蘇清石大概知道魏東來所指,回應少了顯得自負,說得多了又顯得班門弄斧,畢竟現在魏東來的廠子已經著手運營了,最終只是苦笑了一聲。
不過越往南走,蘇清石心裡越是打鼓,足足騎了恐怕有三公里,二人才停了下來。這一路上連路都看不到,荒草蠻生、恣意狂野,他們走在矮處,昭示著曾經這裡有條路。
唯一讓人覺得這裡曾有人活躍過的,只有一根根漆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