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至釣魚城,憑弔張鈺等軍民,追封張鈺蜀王,以下皆有爵位,令設廟祭奠,並尋忠良之後以養。

趙安請辭為蜀王廟提舉,帝準之,又念其勞苦,授釣魚城國公,賜銀幣千枚。

三月至成都,授林桂芳等節杖金牌,兵發吐蕃,諸將離城,當夜,蒙古餘孽勾結吐蕃貴族襲擊行在,帝安睡未起,親衛出擊,賊二百一十三人伏誅。

五月,至劍閣,感念道路難行,詔令工部與都水監檢查水道以備開運河。

六月,至漢中,時王師已出隴右,鞏昌、平涼等二十四處便宜都總帥兼府尹汪惟孝舉地降。

奏報至,帝笑曰:“金亡,秦州元帥粘葛完展自稱行省,假造蠟丸詔書,欲兼制鞏昌,汪世顯不服,攻殺並其軍,獨據秦、鞏,言奉金為正朔,卻又遣使請求內附,惜蒙古兵至未能成行。

其入蒙古,頗得重用,實為國朝大害,留七子皆得信重。

如今,其七房之二西征,之二隨答剌麻八剌往天竺,汪唯孝領餘者降,不負汪世顯內附之心也。”

詔曰:“汪世顯,蒙古族汪古部人,英勇善戰,初仕金朝,擢千夫長,因平田瑞功,授平涼知府事、隴州防禦使。其效本族,理所應當,如今請降,照降臣制度收納。”

七月,入關中,父老夾道而迎,帝斥曰:“七月暑熱未消,何以勞動父老?”

總管鄧牧答曰:“韃虜遷徙,重兵劫掠,生民哀嚎,因此王師所到之處,無不壺漿簞食。

國朝惠政,百姓感念,今聞陛下巡幸,自發來迎。”

帝遣左右查問,屬實。

八月,至潼關,隨行侍御史張養浩作《山坡羊·潼關懷古》以進,帝令傳閱天下,詔曰:“民安則國安,民苦則國窮,民若亡,國不長,不可不察。”

因潼關之險,設潼關軍以治,張養浩就任知軍事。

帝至黃河,見黃水渾濁,曰:“黃河,華夏之始也,如今渾濁,當設法治之。”

詔令戶部工部查探原因,為治理做準備。

九月,入山西,欲過雁門關巡視草原,天降大雪而作罷。

恰神木寨開煤礦成,並以首批煤敬獻行在,帝試用後贊曰:“無煙,力足,灰少,實乃佳品,或可稱甲於天下。”

神木軍民聞之,上表謝賜名之恩,由此神木之煤暢銷北地。

十月,至燕京,因戰亂之故,百姓多逃散,且漢胡雜居,恢復艱難,帝駐蹕,以加總管府聲威。

因留燕京,訊息往來不便,詔令太子監國。

太子沿帝作風,早起習武,與諸軍同餐後回宮理政,午間小憩兩刻,隨應慶王王閣老應麟學文,晚間隨安王陸閣老秀夫學兵法。

一日不綴,內外讚賞,唯皇太后憐惜,令五日一休,太子答曰:“父皇擎天立地,孫兒不求超越,只求守成,若今懈怠,何以言來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