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同樣不輕。

單純的救災不是問題。

杭州作為南方運河中心,錢糧廣聚,足夠救災使用,但是風雨未歇,各江河波濤翻滾不休,大小船隻難以過河,糧食物資就沒法運輸。

福建雖說沒有遭災,但是海路斷絕,而陸路被雨水阻隔,緩不濟急。

唯一值得慶幸的是,他因巡查地方到了台州,而不是留在杭州,否則缺乏統一排程,救災會更加困難。

“瑞安府作為風暴中心,災情必然嚴重,增援刻不容緩。這樣,讓船隻往上游去,到風浪小德地方過河,然後走陸路南下。”劉君甫說道。

“總管,如此耗時良久,只怕風雨停歇時還未到。”台州知州鄧明運勸道。

確實有這種可能性。

“不能幹等著,兵分兩路行事。”劉君甫想了想,又補充道:“傳令地方,百姓救一人賞五百錢,轉運一人賞錢一百,各縣照實登記,寧願有人冒功亦不得有缺,若是因救人而亡,按照烈士撫卹。”

左右官員聽聞,無不愕然。

這不是一般官員能夠想出來的辦法。

大家辦事都是一道命令下去,就算如今沒了徭役,可救人不是傳統美德嗎?

劉君甫不同尋常。

他最初為度宗時縣丞,只是朝政敗壞,國勢頹唐難以挽回,於是他辭官回鄉,改為從商,積累了頗大的家資。

有錢後,他興辦教育,造福鄉里,比尋常土豪強了太多,江萬載收復泉州後,他第一時間送上十萬石軍糧,併成了後勤大總管。

正是如此經歷,讓他花錢很靈活。

“海外移民,人均耗錢五貫,今我以五百錢救一人,何其划算也?”劉君甫給眾人分析道:“如今水面危險,非得以重利誘惑不可,便如子貢收牛一般。

沿海百姓三十萬而已,若是十五萬貫便能救回,何足道哉?”

反正兩浙路富庶,拿出十五萬貫不說輕而易舉,也是壓力不大,大不了,找皇帝報銷咯。

於是,信使四處,告知百姓們總管府的決定。

果然,本來猶豫不決的人們紛紛出動,參與到救援之中去。

當趙勝抵達錢塘江邊時,風停雨歇,順利南下至台州。

聽聞劉君甫德決策,同樣愕然,只是因為皇帝囑託而沒有多問,繼續往溫州去。

溫州是風煙所在,災情最嚴重,不過隨著風雨過去,已經進入了災後清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