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不足的情況,無法滿足都城日常生活所需用水。

至元元年(1264年)八月,忽必烈下詔改燕京為中都,定為陪都,三年後決定遷都中都,後將中都改名為大都(突厥語稱汗八里,帝都之意),將上都作為陪都。

忽必烈遷都燕京後,先居住於金離宮——大寧宮內,至元四年在中都舊城外開始新宮殿和都城的興建工作。

至元二十二年,大都的大內宮殿、宮城城牆、水源等重要建築陸續竣工,並遷舊城居民入內,但詔令規定,遷入大都新城必須以富有者和任官職者為先,結果大量平民百姓只得依舊留在中都舊城,因此通常把新、舊城並稱為“南北二城”。

城北居民稀少、地勢空曠,為便於防守,元樞密使在在城北增建一道土垣,將城垣變為“日”字形佈局。

如今,大都城防體系包括城牆、城門、護城河,城牆是夯土築成,周長六十里又二百四十步(28.6公里),高三四丈,基寬六七丈,頂寬三四丈。

雖然城牆是土牆,但牆內先設永定木,然後再加橫向的紝木,然後加土夯築,只要不是水泡,難以破壞。

在建城之初曾議以磚石包覆,但因財力不足而作罷,後元廷專門抽調軍隊,負責收割蘆葦、編織葦蓆,每年入夏以葦蓆覆蓋城牆牆體,稱為“葦城”,民間俗稱“蓑衣披城”。

因為元庭以武力平定天下,無外來威脅,因此未構築甕城,如今為了應對宋軍進攻,草草修築十一門甕城,城門外設木製吊橋,以跨越護城河。

但是六十里城牆,哪怕一步一兵,四萬軍也不夠填的。

“與其等宋軍攻佔城牆,不如主動放棄,聚集兵力據守皇城。

朕坐鎮中央,可鼓舞士氣,再發府庫金銀糧布,諸軍必能死戰。”真金說道。

“但憑陛下安排。”安童屈服於現實。

就在兩人商議時,一騎飛奔而來,道:“啟奏陛下,玉哇失領三萬軍回援,已至城外。”

“關外不復我所有也!”真金不喜反憂。

玉哇失帶兵回援,說明玉昔帖木兒已經放棄了長城防線和關外各城,雖說大都守軍多了,但是呂武也可以揮師南下。

目前五萬宋軍,連圍城都不能,若是多了呂武的幾萬人,就可以四面強攻了。

張世傑同樣得到了元軍援兵抵達的訊息,但是被城池阻隔,無法阻截,只能幹看。

所以說,城池大也有大的好處,當敵軍兵力不夠的時候,城內外依舊可以往來無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