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前562年,強有力的尼布甲尼撒二世死後,新巴比倫王國的政局驟然惡化,在5年裡換了三個國王。
公元前561年即位的阿麥爾-馬爾都克在軍隊的參予下於公元前561年被推翻;新上臺的國王涅爾迦爾-沙爾-烏初爾又於公元前556年被趕下臺;一個阿拉美亞人部落領袖的兒子那波尼德上臺當了國王(公元前556-539年)。
從私法文書的情況看,那波尼德統治時期巴比倫尼亞的商品貨幣關係仍然非常活躍,國內形勢似乎是很穩定的,他甚至離開巴比倫而在阿拉伯一呆便是10年,目的是為巴比倫尼亞尋找一條新的商道。
但有三件事引起了統治階級中相當多的人的不滿。
一件事情是那波尼德不再崇奉原來巴比倫的主神馬爾都克,而信奉月神(辛神),而且這個月神又不是原來巴比倫尼亞的月神,而是一個阿拉美亞人的月神,這引起了巴比倫祭司集團的不滿;第二件事情是他長期離開巴比倫,而將朝政交給他的兒子貝爾-沙爾-烏初爾(《聖經》中稱他為瓦爾塔沙爾),這不為統治階級所理解;第三件事情是當時波斯人滅了米底王國和小亞細亞的呂底亞王國,這不僅使巴比倫尼亞同小亞希臘人的貿易受阻,而且使巴比倫尼亞處於半被包圍的狀態,使新巴比倫王國在國際上處於孤立地位。
因此,巴比倫尼亞的工商業奴隸主同那波尼德的矛盾也尖銳化了。
而新巴比倫王國內部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尤其是同猶太人之間的矛盾)本來就十分尖銳。
因此,當公元前539年波斯居魯士二世率軍大舉入侵巴比倫尼亞時,雖然巴比倫城有兩道圍牆環繞,還有一條護城河包圍,本是十分牢固、固若金湯的,但祭司竟開啟大門放波斯軍隊入城,伯沙撒被殺,那波尼達被俘,新巴比倫王國存在了不到一百年便滅亡了。
新巴比倫王國雖然為時短暫,但它存在的時期卻是兩河流域歷史上奴隸制經濟最繁榮的時期,它在兩河流域歷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記。
新巴比倫王國的滅亡,標誌著兩河流域歷史獨立發展的完結。
從此它被一個個的外族入侵和統治,直至公元7世紀阿拉伯人入侵併統治這裡。
公元前332年,馬其頓王亞歷山大大帝東征,在推羅遇到頑強抵抗。
此後,腓尼基人先後處於希臘人、羅馬人的長期統治下,逐漸與其他民族融合。
迦太基位於今北非突尼西亞北部,臨突尼西亞灣,當東西地中海要衝。
公元前九世紀末,腓尼基人在此建立殖民城邦。
公元前七世紀,發展成為強大的奴隸制國家。
首都迦太基城(今突尼西亞城)。
疆域包括北非西部沿海,西班牙南部,西西里大部以及科西嘉、撒丁島和巴利阿里群島,壟斷西地中海海運貿易。
公元前三世紀七十年代,羅馬對外擴張,成為迦太基的勁敵,爆發了古代史上著名的三次"布匿戰爭"。
最後迦太基滅亡。
公元前147年,迦太基城被羅馬軍夷為廢墟。